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20

[ 陈习杰 文选 ]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 陈习杰

  内容摘要:李白诗歌离不开酒与月,李白的很多诗歌通过酒与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其《月下独酌》诗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李白 《月下独酌》 酒月情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歌赏析在于以景去感应,以情去体悟,以意去融入,才能把握好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张力。《月下独酌》(其一)在景、情、意融合上堪称一绝,可以说是李白飘逸和浪漫诗风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历来被认为是李白浪漫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评价: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散似无情,情淡得永结。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一.移步换景 率性天然
  
  请看第一幅画面:月下饮酒赏春。“花间一壶酒”,在春意阑珊的月夜,诗人提着一壶美酒,盘腿坐在花丛中,以明月为下酒菜慢酌。喝着喝着,自然转入第二幅画面:诚邀月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告诉我们此时诗人环顾四周只有自己孤独一人,甚觉无聊,怦然心动,为何不诚邀明月和自己影子共饮美酒,共赏春景呢。当酒酣耳热之际,第三幅画面油然而生:“三人”共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此时李白斗酒豪情,自然边舞边唱。月亮伴随他徘徊,影子伴随他蹁跹。三幅画面一环扣一环,移步换景,自然流畅。这正是赏明月,独斟酒;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二.情随景生 跌宕起伏
  
  表面上看李白月下独酌赏春,人生岂不乐事。恰恰相反,“独酌无相亲”,暴露了他的孤独冷清。有朋相欢,方可同赴醉乡,可眼下无人相伴,岂不孤寂。但他灵机一动,举手投足间又为自己营造一个全新的境界:诚邀月影。然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只好“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可惜啊,月亮远在天边,不能与我共酌。影子虽在咫尺,也只默默跟随,无法交流。此时此情诗人是多么孤独寂寞!只能排除尘世干扰,与明月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此时的李白酒至半酣,渐至佳境,已是拔剑四顾,“三人”共舞了。由此吟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安慰,然而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都将回到从前,只有再次相约在天上仙境相见。此时此地,李白与无情之物交欢,与无情之物相约。可见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可见李白饱尝了多少世态炎凉,流露多少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真是“挥杯劝孤影”。
  
  三.意随情动 纯乎天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一首抒情诗,李白在本诗中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群写独,以物为友。借假欢抒悲寂,借外物衬孤独,借狂醉隐愤懑。可以说孤寂、忧愁情怀溢于言表,极尽委婉曲折之致。透视李白灵魂深处,结合李白当时政治上遭遇排挤,仕途上为他人所不容的境况,可以看出,那种不与权贵们同流合污,那种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那种不可一世的旷达和反抗精神,洋洋洒洒渗透于他的字里行间。乾隆皇帝评价:“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一代文豪有此些情结实属绝唱。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伴侣,是李白于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酣畅淋漓之作:“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这才是真正“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
  
  陈习杰,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