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568

[ 陈歆耕 文选 ]   

批评家的“矛”与“盾”

◇ 陈歆耕

  从不久前召开的一个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上,传递出一个信息:当下文坛“整体平庸,个体则很优秀”。对于这样一个评判,与会的评论家和作家自己也感到逻辑上的荒谬。但就如面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所适从似的,他们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荒诞的结论,也找不到原因。
  其实,原因是不难找到的,只是有些作家和评论家没有勇气面对罢了。
  比如,我读了一些评论家的文章,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他们就某些文学或文坛的宏观问题阐述见解时,往往充满激情和忧患意识,表现出超常的洞察力、睿智和警醒,甚至为求深刻过分地“偏激”。但具体到某位作家和某部作品时,则完全换了一副笔墨,那种如虹的气势没有了,那种锐利的批评话语也不见了,通篇都是该作家作品如何优秀、如何厚重、如何具备了史诗品格等等。这样的“捣糨糊”做派,在面对一些“一线代表作家”时表现尤甚。因为这些作家名气和影响已经足够大,再加上在各种文学活动中又难免不碰在一起交杯换盏,得罪了他们以后在文坛还“混”不“混”?因此,有的名家尽管在有了一定的文坛地位后,写出的新作“一蟹不如一蟹”,收获的也还是一片赞扬之声。就是挖地三尺,也会有人为他找出种种“突破性”的文本贡献来。如果把这些评论家的文章集中到一起看,就如同把“矛”和“盾”搁到一个仓库里,你不由自主也会得出文坛“整体平庸、个体优秀”的滑稽结论来。
  因为,说“个体很优秀”,永远不会得罪人,而且会得到种种实惠;说“文坛整体很平庸”,则更不会得罪人,因为不用担心会有作家弱智到来对号入座,同时还能表现出作为评论家的敏锐和深刻,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这样一种左右逢源的批评姿态,得出这样一个“悖论式”的结论,虽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但从利益、情感上理解则又是“合理”的。
  其结果是大家都如同喝醉了酒,被过量的酒精麻醉得闹不清是人在动,还是墙在动。
  其实说文坛“整体平庸”未必精当,说个体都很优秀也不现实。面对整体表现出的过分“愤慨”和面对个体表现出的过分“慷慨”,都离真实的文坛相距甚远。就我极有限的阅读所知,当代作家中确有为文学甘坐冷板凳而孜孜以求者,当代文学中也确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但往往被各种时代环境的因素遮蔽了;而有些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尚未过关的人,却如同“泡沫”晃得人眼花缭乱,以致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不清东西南北。真正有良知和洞察力的批评家该干些什么不是再清楚不过吗?我提醒有的评论家出文集时,最好把“矛”和“盾”分开摆放,免得无法自圆其说。
  
  (选自《文艺报》2011年4月8日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批评家的“矛”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