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考作文试题大都由“导语”、“文题”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对于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由于“文题”地位显赫,自然会引起每个考生高度关注,而对于“要求”和“导语”,不少考生容易忽视。
关键词:中考作文 审题 要求 导语
一道成熟的中考作文试题大都由“导语”、“文题”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对于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由于“文题”地位显赫,自然会引起每个考生高度关注,而对于“导语”和“要求”,不少考生容易忽视。但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非常显眼的“要求”还是自然出现在题干中但并未强调的导语,都需要考生密切关注,予以满足。面对中考写作要求的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彩,就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抓住关键,从容应对。
一.中考作文中对“要求”的把握
(一)暗含式要求:要仔细揣摩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确定人选前,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使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罗廖夫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任务。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2007年山东泰安市的这道中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这类试题在“要求”之外,还暗含着很现实、很关键的问题:如何确立写作的话题?如何确立破题、立意的切入口?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甚至互为一体,一旦解决不好,就会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应对这样的试题,最忌讳断章取义,或者错把枝叶当主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寻找破题、立意切入口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蕴含主旨的关键词语,即“文眼”,还要抓住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抓住材料中各个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提炼、升华出一种深刻的思想,以此作为文章的主题。如,通过阅读可知例1材料的文眼是“细节”,这是因为,细节是加加林成功的关键,也是罗廖夫选用加加林的决定性因素,它把材料中的主要人物都勾结起来了。围绕“细节”这一话题,从加加林、罗廖夫的不同经历出发,可以提炼出“细节与修养”、“细节与评价”、“细节与选人”等思辩性很强的话题,进而确立“良好的修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做好细节,自然会获取更多的机遇”、“从细节考查入手,最能看准一个人”等主题。如果我们挂一漏万,眼睛里只盯着“进入太空”、“偶然事件”等这些表面文章,并以此作为话题进行写作,就会偏离题旨,留下莫大的遗憾。
(二)开放式要求:应该忽略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一位智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他们的话都道出了反省对于成长的意义。请你以“反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定;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应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点、校名、人名。
这是2007年河北省的中考作文试题。在给出的5条写作要求中,有两条可以视作“开放式要求”。所谓“开放式要求”就是对某类题型固有的属性作出说明,鼓励考生可以这么做、大胆去做。如果去掉这样的要求,考生也会自觉去做,不会影响表达和考查效果。比如,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具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自”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是在指定话题之内,题目、立意和文体都不受限制。在上述题目中,“题目自拟”和“文体自定”显然是话题作文本来就有的特性,之所以要加上这样的说明,是想要进一步明确考生所具有的题目的自由拟定权和文体的自由选择权,这样的要求自然就属于开放式要求。如果去掉这两条,按照“法不禁止即可行”的规矩,写作中我们也会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的。所以,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不必太在意,特别是不要浪费时间去细细琢磨。写作构思时可以忽略它们,只要按照一般的规律去应对这一类型的作文题目就行了。
(三)限制式要求:必须满足
[例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人生到处有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续写时,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之间;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2)阳光收集在瓶子里,瓶子便有了温暖;阳光收集在心里,内心便有了爱。如果经常收集阳光,我们的内心也便有了阳光的普照,滋润着爱的土地。
请以“收集阳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之间;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这是2007年辽宁沈阳市的中考作文试题。我们不妨以此题为例,来看看中考作文试题里常见的限制性要求有哪些。一般来说,限制性要求有如下几类:
文体限制。如上题中的“除诗歌外”就明确将诗歌体裁拒之门外。
字数限制。如上题中的“字数在600-800字之间”,属于对字数的上限和下限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要求较高。还有一些考区要求“不少于500字”,对此我们也应从考试时间出发,做好写600-800字文章的准备。
写法限制。如上题(1)中说“请以‘人生到处有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开头,写一篇文章”,这无疑是要求我们联系所给文字,进行续写。
内容限制。如上题(2)中说“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其可归为内容方面的要求。常见的内容限制有“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等。
上述各类限制,都需要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构思、写作中准确把握,通盘考虑,小心地绕过“雷区”,顺利地到达指定的写作舞台上一展风姿。
二.中考作文中对“导语”的推敲
(一)发散式导语:点示立意角度,开拓写作思路。
[例1]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点示立意角度,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
(二)情景式导语: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
[例2]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在春天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此“导语”富有情感,它的作用是: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其优美的语言,能调动考生的回忆,铺设作文情感的基调;一句“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设置了特定的写作情景;“想”和“做”则暗示在写作中如何选材,选什么材。
(三)背景式导语:显示写作背景,强调把握主题。
[例3]
同学们,近来全国都在开展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活动,牢记中华民族受欺凌的苦难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家都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请以“给同学的一封信”为题,谈谈你从中受到的教育,以互相鼓励。
此导语的作用是:显示写作背景,强调把握主题。考生要写自己受到的教育,不能离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活动”;考生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离不开“牢记中华民族受欺凌的苦难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背景和主题,通过导语巧妙地表达出来。
(四)提示式导语:提示选材范围,指点行文布局。
[例4]
我们都曾路过许多地方,如商店、市场、田垄、公园、运动场、图书馆、电影院、舞厅、教师的窗前、爸爸妈妈的办公室等等,我们也一定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的。请以“我从走过”为题,先将题目填写完整,然后写一篇有叙有议的文章,以叙为主。
此“导语”的作用是:提示选材范围,指点行文布局。其罗列的“许多地方”,意在让考生展开联想,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表达的“地方”,以便顺利成文。“所见所闻所感”一语极为巧妙,暗示出写这篇“有叙有议”的文章应该如何布局:先写所见,穿插所闻,然后表达所感。
吴克军,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