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语文教师必须研究阅读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 方式方法
我常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说与孩子们听。于是,一双双清明澄澈的眼睛里便倒映出山川河流宇宙万物的无穷影象能力培养无端姿采。我们承认语文书实在太美了,内中有哪一篇不是从浩瀚书海中精心择取而来?内中又有多少是文学大师毕身泣血之作!感悟人生,沉淀古今,嚼英咀华,美伦美奂。语文课本为我们推开了文学殿堂之门,进去,但见桃花夹岸,落英缤纷。一处成一景,一景一动人。徜徉其中,留恋忘返,乐而忘忧。然而我们又叹惋语文书太窄了,太薄了。翻翻两百多页,好似“双溪蚱蜢舟”一条,那里载得动那许多琼瑶美玉?须下得船去,寻找更远处的风景,这已经成为学语文和教语文的人的共识。下得船去,才能突破语文课本“窄而薄”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
一.兴趣阅读,投石激浪,抛砖引玉。
阅读教学的容量非常巨大,比之沧海犹嫌不足。仅凭课堂上教读的几篇文章的确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渴求。那么如何才能既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又能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切入点。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个最佳的点就是“兴趣”。在课堂上激情发趣,促动学生在课外主动地读。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个倾向于注意认识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在引导时最关键的就是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感到读书之有趣,释手而不能释怀。可是“感动不如行动”,带着妹妹上学笑对困顿窘迫的洪战辉用这句话概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我引这一句自勉自励促使自己养成好的教育习惯。其次就要坚持每课一读。上面的引导仅仅只是有一个好的开始,若不趁热打铁,学生那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降温。所以我坚持每节课都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一篇短文,小心地保护着他们刚刚产生的一点兴趣。这些短文都是我精心选择的,尽量选那些学生所喜闻的内容。甚至有时读到精彩处故意停下来,让学生猜猜情节的发展。故每当情节陡变、异峰突起或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时,则全班哗然。又有时学那可恨的评书之人故意留下悬念,将最精彩的结局留下不表,待下一节课再揭谜底。通过这类“每课一读”,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对书产生了好感。不多时候在班级内便也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谈论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了。为了使学生能坚持阅读,教师也必须坚持阅读,给学生立下一个榜样。为了能长期选到好文章,我专门订了《微型小说选刊》《美文》《散文》等杂志,保证文源不枯,这便在提高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二.拓展阅读,搭桥铺路,衔接内外。
扩展阅读,是指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础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种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第二种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题材往往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的主题不同。如学完《社戏》一文,教师可引导同学比较叶君健的《看戏》,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戏社》。鲁迅的《社戏》是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描写“我”20余年来三次看的经历(两次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城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看社戏)辛刻革命失败后,作者极其悲痛,面对残酷的现实压力,作者抒发了自已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友谊的眷恋,委婉、含蓄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课文结尾处情不自禁地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真的是豆不可拟的好吃,戏,无比伦比的好看吗?不是,唯一情真。而臧克家的《社戏》、叶君健的《看戏》写于和平年代,他们尽可热情洋溢地赞美戏剧艺术家,热烈地赞美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观众,因而主题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这两者同题材而不同主题。第三种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各自特色。例如《核舟记》,可向中学语文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核舟记》重在记物,通过对一件工艺美术品的说明,赞扬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小石潭记》是记游,通过对小石潭僻静、凄清景物的细致描摹,表达被贬后寂寞压抑的心理;《岳阳楼记》则借重修岳阳楼的机会写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登泰山记》记叙了与友人冬日登临泰山的经过,描写了泰山观日(出)的特定壮丽景象;《醉翁亭记》也是记游,既写景又抒发与人民同乐之情;《石钟山记》也为记游,但又都与考证(考察)说理相结合,说理部分较多。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游,还可写景,议论,叙事,考证,说明,作者回旋、挥洒的余地宽广,而且适用范围甚大。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感受阅读,调动五官,身心俱入。
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欣赏阅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如果教师不进行点拨,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局限往往难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质。我们语文老师可利用课外活动课的时间开展阅读欣赏。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学校的广泛运用,为我们开设阅读欣赏课程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对一篇美文进行配乐朗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通过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的音调节律把作者感情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伊咿呀呀的二胡声穿过了纠葛的年华烟云,拉我们到那波光滟煜的夫子庙旁,听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怎能没有时空错置之感?叮叮咚咚的钢琴曲拨动了四季的音符,请春燕夏荷秋雨冬雪做五线谱,弹奏着天山的牧歌尼罗河不老的诉说,怎么没有音发天籁之想?阿尔卑斯山上的皑皑白雪,万里长城脚下的寂寂青松,神秘绚烂的北极之光,明丽的色彩、流动的物象,或巍峨或涓细、或开阔开苍茫的画面,以直觉诉诸学生的视觉,加之伴随对语义的理解,摇荡人心,动人情感,诱发学生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心理。我以为:阅读不仅是眼睛专司其职,它也殷切地希望其他感官的积极参与。如果能调动五官,身心俱入,去看去读去品去闻去思考去感受,那既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又能让学生理解到:读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品茗一壶香茶,能净化人心,让人荡气回肠;读一篇好的文章更如舞曲一支,四肢百骸,酣畅淋漓,云起飞扬。
四.实践阅读,登上讲台,谈内论外。
读写读说结合,进行反馈阅读。为了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也使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将读与写、读与说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要求他们把每天所看的文章得到的感受写出来(当然可以写其它非阅读内容,这是针对学生平时苦于校园生活单调觉得无事可写的情况下而提供的方式),可以是批判,可以是欣赏,可以是再创造。我这写的方式也尽可以多样,不拘囿于文字一种。比如写字是一种,绘画也是一种。若论绘画,也尽可以多样,可以配插图,也可以涂漫画。同学们特别喜爱为自己喜欢的文章配上“插图”或“漫画”。而且即使是配插图,它的手法也是自由自在的,可以自己绘画,也可以剪贴。比如,刘亮呈《一个人的村庄》,清新自然而不流华,朴实真挚而不笨拙,我们都被这位农民散文家对自然对乡村风光的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震撼了。于是,大家一起合作,将内心的阅读感受以“插图”和“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相互传阅,你评我批,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当然,我们渴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谈所阅之感的机会。在课堂上经常说一说,也可以就某篇中的某个观点开辩论会,形式不拘一格,观点任由发挥,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尽显那“一千个哈姆雷特”风采。以此训练其思辩和想像能力,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创作中动态地生成,在交流中不断地发展。
在海边,我们能领略到雄浑与壮阔;在峰顶,我们能捕捉到无限的风光;在林中,我们能感受到神秘与幽静;在原野,我们能嗅到青草的芬芳。所以,出发吧,去远方翻一片新天空,蓝与白会展示不同的姿采。
骆亮亮,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