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08

[ 张晓芳 文选 ]   

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

◇ 张晓芳

  内容摘要:审美氛围,亦称审美情境,它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的。它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各种因素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审美场”,产生整体审美效应。创设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方法很多,主要有导语创设、提问创设、语言创设、环境创设等。
  关键词:创设 审美氛围 教学艺术
  
  审美氛围,亦称审美情境,它是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的。它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各种因素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审美场”,产生整体审美效应。创设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方法很多,主要有导语创设、提问创设、语言创设、环境创设等。
  
  一.导语创设
  
  精彩生动的导语,引人入胜,往往瞬间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心灵的震颤。好的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语设计。导语的设计可以千姿百态,或温故释题,或奇峰突起,或激情创境,或巧譬设喻,或故生疑云……在丰富多样的导语设计中,“悬念”式的导语设计能创设出良好的审美氛围。如一位教师在讲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巧设悬念:“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悲剧常常使人落泪,但读完《孔乙己》,不是落泪,而是在发笑之后,心头感到阵阵辛酸和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种诱人的悬念式导语,就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吸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起来。由此而创设出理想、宜人的审美氛围。
  在导语设计中,激情创境也是创设审美氛围的好方法。教师用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与课文情境切合的美的氛围,能使学生情感波动,受到美的熏陶。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一组写景散文时,有这样一段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是一段美因四溢的导语,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同高超的语言艺术结合起来,烘托渲染出一种与教材相吻合的美的氛围,让人获得一种身心俱醉的美的享受。
  
  二.提问创设
  
  教学提问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教学提问不仅是教师自己善于提问,而且还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光由教师提问,学生总难以摆脱被动学习的地位,因为教学是教学生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目的。所以,教学提问艺术应是激发学生提问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善于提问的艺术。
  笔者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问:“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请大家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样说明‘死海’是如何‘不死’的!”通过抓住课题运用一连串的提问,留下了悬念,牢牢吸引了学生,一下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为课文教学打开了思路。又如有位教师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问: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二是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问: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这位教师的这两个问题设计,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他们纷纷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来解答这两个问题,人仅达到了教师要分析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的目的,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英雄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语言创设
  
  教学语言艺术具有科学性、情感性、审美性、和谐性等特征,在创设审美氛围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教学语言艺术的方式、作用都很多,本部分仅就教学语言艺术在创设审美氛围方面作一些探讨。
  (1)描述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饱含深情的语言能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而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就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春天美景进行动情的描述,通过对历代绘春佳句的朗诵,使整个教室春意融融,学生如沐春光之中,创设了春光明媚的审美氛围。已故教育家徐振维教授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不但运用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而且让学生热泪盈眶的是徐老师在讲台上结合语言艰难地演示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这种情景气氛,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
  (2)范读创设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能准确地再现文章的情感,把无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的情感。特别是教师的课文范读,对学生的入情入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运用语言这只巧妙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文章情感的演绎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如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如能用沉静的语音、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那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的无尽愁思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学生能不感动?
  在范读之前,教师一定要透彻理解课文,深刻体验文章情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否则,不但达不到触发学生丰富情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窒息他们的热情和思维。
  
  四.环境创设
  
  本文所讲的环境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外部物理条件,也可叫做媒介,主要包括空间、音响、采光、图片、实物、多媒体技术等。利用环境能直观展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艺术形象。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如历其境,如见其人,产生极强的震撼力,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
  (1)实物创设
  有位教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为使学生能够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氛围与情境,在黑板上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接着,他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日夜夜,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一张遗像,制造了课堂肃穆的氛围;一席话语,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学生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领悟,获得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创设审美氛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有了这些设备,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如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就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当我打开投影,学生面前顿然出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画面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幅图片在闪烁,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暖冷相间,色彩富丽;线条繁复,纵横驰骋,气势雄伟,意境恢宏,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学生们一下沉醉其中。稍后我让学生谈谈观看这组画面的感受,大家踊跃发言,许多同学认为最强烈的感受是“江山如此多娇”,于是我用投影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非常醒目地标示在屏幕上,作为赏析此词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一同与作者“登高远眺”,领略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体会作者包蕴万千的胸怀和乾坤在握的气魄,体会词中那气撼山河、气雄千古的豪情。这个课件拓宽了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给他们带来了令人震撼的审美愉悦。
  另外,播放录音也具有很好的创设审美氛围的作用。如笔者在上席慕蓉的《乡愁》时,先让学生合上书本,微闭眼睛,凝神静听《乡愁》的配乐朗诵。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他们仿佛也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录音放完后,学生们依然沉浸在那情景体验之中,久久不能平静。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的声音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还有位教师在上鲁彦的《听潮》时,播放了海潮的录音,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张晓芳,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