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562

[ 谢维强 文选 ]   

黄济华教授的别样年华

◇ 谢维强

  近年来,每次赴桂子山到黄济华老师家,总是被黄老师爽朗的笑声和热烈的谈论所感染。这种热情不仅仅是主人对客人礼节性的招待,也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嘘寒问暖的关怀,而是黄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专业研究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当黄老师谈到他的文学创作,谈到他对时政的看法,谈到他对当代文学创作现状的观点,谈到他退休以后丰富的生活,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是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者。
  黄老师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后世事多艰,命运多舛,黄老师历经坎坷,直至1980年才得以重返大学讲坛,开始主讲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
  作为黄老师的学生,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接触到黄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获赠的黄老师所著《夏丏尊 丰子恺作品欣赏》一书中那些短小清新的赏析评论,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历程。该书在一篇总论之后,精选夏、丰两位先生的散文共二十三篇,黄老师相应撰写了二十三篇一千至两千字左右的小评论。这些评论,语言简洁清新,往往在尺幅之间,从引述内容、主题概括到艺术特点,对两位大家的散文作品进行精当的评论,给予读者豁然开朗的启示。
  《夏丏尊 丰子恺作品欣赏》一书,最能体现他的研究风格和学术风范。如果说勤读、勤写、严谨治学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话,那么在这本著作中,具体体现了他文本细读式的研究方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返大学讲坛,黄老师文本细读式的研究方法,一直贯穿在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之中。细致地深入阅读文本,由表及里地探索作品内蕴,体验作家在字里行间遣词造句的妙趣,把握复杂微妙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黄老师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特殊的学术风貌。
  首先谈黄老师的小说研究。作为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他对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重要时期的小说创作和创作现象都有所涉猎,总共发表了有关的评论文章三十二篇。这些研究文章,既有创作潮流和现象的宏观研究,也有对作家作品的细致分析。尤其是对十七年小说重要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共计二十篇论文,完整地勾勒出这一时段的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特点。譬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扫描》这篇论文,把作家的创作还原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环境中,分别论述了具体作品的得失和遭遇的命运,从当时的宏观创作指导思想和作家的具体描写,客观公允地评价了这一时段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尤其在谈到一部分小说曾经遭到不公正批判的现象时,从六个方面仔细地辨析和精当地阐述了这些作品的内容,有理有据地否定了那种“否定过多,责之过严”的批评现象,充分反映了黄老师细读所下的功夫。众所周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一个观点纷呈,争议较多的领域。而黄老师这篇建立在细读阅读基础上的论文,其客观性和公允性是经得起争议的。在具体作品评论上也是这样。譬如在《沿着苏州小巷寻找艺术世界的陆文夫》一文中,列举作者的作品达二十篇之多,并且每一篇(部)都有简明扼要地内容概括和评论,如果不花大工夫细读研究,是不可能获取如此详尽的信息,进行如此内容丰富、恰如其分的评论的。
  再谈诗歌。或许诗歌更需要细读慢品。只有在尺幅之间进行细致的微观分析,方能捕捉飘忽易逝的思绪,领悟朦胧含蓄的诗意,方能追寻诗人的情怀和灵魂诉求。譬如在其诗歌评论《深情而朴素明朗的诗》中,黄老师通过对诗句的细读体验,分析了诗人艾青诗歌代表作《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的诗歌风格,细致入微地梳理出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准确地印证了艾青的诗歌风格主张:“朴素、明朗、单纯、集中。”
  黄老师这种微观细读的诗歌鉴赏方法,也使得他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宏观研究中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和有力的发言权。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评论文章是为1999年在武汉举行的“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撰写的《呼唤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黄老师从新文学时期的诗歌切入,纵观中国新诗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从诗人们具体的诗作到不同的诗歌主张,从不同时期的新诗创作历史到当下新诗的创作现状,列举引证了丰富的材料予以梳理分析,在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基础上,结合新诗发生、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对新世纪新诗创作的观念,对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创作从传统继承的角度提出了富有价值的见解。
  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创作,从来就是一块文学重地,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名家、大家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其精巧的笔法、深邃的哲理和澎湃的生活热情至今还影响着广大的读者。黄老师对这块文学重地的研究同样给予了关注,其研究视野宏阔深远,在时间跨度上,从新文学时期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对自己所关注的作品都给予了精心的评价。阅读黄老师近二十篇散文评论文章,就好像徜徉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的长廊中,可以事半功倍地品位领略散文家大们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对这一时段散文创作的基本内涵和艺术风貌了然于心。黄老师通过对大量作品的细读和分析,都给予了精当的评价。譬如对夏丏尊散文风格,他用为人真诚耿介、学问渊博、艺术鉴赏眼光高超予以概括;通读《随想录》后,他用真实、真诚、真挚评价巴金老人的散文;对萧乾先生晚年的散文,他借用郑板桥的一幅名联来说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既精当又富有诗意点明了萧乾先生晚年散文的特色。同时,黄老师对孙犁、魏巍、刘白羽、杨朔、秦牧等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家们都有基于文本细读基础上独到的评论。在对十七年文学具有颠覆性评论的今天,研读黄老师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使人对十七年文学成就产生更为理性与深入的思考。除了艺术评析外,黄老师还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思想价值的评论,譬如刘心武的《那边有个大花园》,对作品中流露的看法做了自己的解读,并直接了当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表现了一个关注生活、关注民生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在黄老师众多的论文中,还有两篇有关戏剧和戏剧文学的论文,值得说说。《与大学生谈戏剧文学》是一篇有关戏剧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黄老师对戏剧文学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戏剧语言的要求,结合具体作品中的内容,做了详尽的说明和阐述。这篇从本科教学需要出发的论文,条理分明地解释了戏剧艺术的各个要素,概念明晰,内涵丰富,对戏剧文学的爱好者和文科大学生了解和研究戏剧文学具有明确的指南性。第二篇有关戏剧研究的论文,题为《唱遍大江南北的“洪湖水,浪打浪”》。黄老师从作品背景、戏剧冲突、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而恰当的评论,显示了对戏剧艺术研究的丰厚功底。他不仅对《洪湖赤卫队》作为歌剧的艺术特征有精到的论述,还对《洪湖赤卫队》的歌词创作有全面的分析,对人们理解和欣赏《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黄老师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勤读勤写、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不断思考与研究的精进精神,不仅在当代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领域研究有成,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观察和评价上,同样也显示出一个专业学者特有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素养,这一点在其即将退休的前一年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关于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的断想》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思想解放、生动活泼的七、八十年代,国门渐开,在文艺领域,被排斥在国门之外三十年的世界文艺思潮涌进中国,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思潮、流派、创作方法在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中被艺术家们大量地模仿与实践,由此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量作品,引发了普遍而强烈的反响,人们争论激烈、毁誉参半。在《关于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的断想》这篇论文中,黄老师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国文坛上汹涌而起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予了全面的审视和研究。他一方面认为应当看到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多样,艺术表现力的增强和提高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准确地指出了一些作者在借鉴和运用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文艺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并且剖析了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方向。可以说,这篇论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黄老师作为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与黄老师的学术生涯相媲美的是他的退休生活。退休以后,黄老师仍然保持着健康开朗的心态。他笑称自己退休前整个教学与科研生涯的是“读读写写玩玩”,而退休后的生活则是“玩玩读读写写”。他以读书为乐,以写作养生。一方面整理旧作,结集出版,同时继续撰写一些当代诗歌散文以及教育方面的评论;另一方面,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钟爱而在退休前无暇从事的文学创作上。
  在继续学术研究方面,黄老师将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撰写的各类学术论文结集出版,书名为《当代文学审鉴卮言》,共计四十万字,集中体现了他从教以来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与成果,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来一个总结。退休后,虽然离开了教学工作岗位,但仍然关注中国文坛的动态,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和小评论,评论感兴趣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学术论文《呼唤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外,直至2010年,还在《文艺报》、《中国散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散文诗歌的评论文章,且笔锋更为犀利,论证更加雄辩,自由激荡之风更胜从前,学术论文《当代中国诗歌向何处去》最能体现这一点。有趣的是,黄老师在1998年1月4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题为《启功:诗评随笔“写”春秋》一文,精评启功先生百首论书(书法)七言绝句,还引来启功先生来信两封。两位老先生奇文共赏,疑义相析,互道敬慕,相祝教祺,字里行间,儒雅之风拂面而来,为黄老师的退休写作生涯平添一段佳话。
  退休后,黄老师还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和恣肆的文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从2004年到2009年,先后出版了四本著作,每本均在三十万字以上。除了《当代文学审鉴卮言》是学术论文集外,其余三本是《憨夫诗文选集》(三十二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牛午生》(长篇小说,三十万字,北京图书出版社 香港)、《黄金岁月——憨夫琐忆》(三十五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三部文学创作文本中,他运用诗歌、散文、小说的形式,不仅客观展示了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进程和复杂的政治风云变幻,也细致地言说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一生的坎坷经历、复杂的情感与精神遭遇。尤其是长篇小说《牛午生》,这部黄老师戏称为“年逾古稀创作的小说处女作”,“寓思考于变幻多端之历史风云,含臧否于波谲浪诡之社会潮流”,真实传达出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相当深邃的史诗性。
  相对于以一种史志心态的小说创作而言,黄老师的诗文创作最能体现出退休后的阳光心态和幽默感。黄老师古体与新体兼作,擅长古体、绝句。后期诗作记游抒怀居多。2004年上川江旅游回程曾在游轮上朗诵的一首新诗《一路夕阳晚霞》,特别能袒露黄老师年已古稀却开朗乐观的胸怀:
  古人有道是:“得陇望蜀”。
  我却要把峨眉山月、天府锦绣带过三峡。
  李白有诗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我却要把此行一路好风景统统带回家。
  但愿人长久,晚霞不散,夕阳永挂。
  正是这样的一种阳光心态,使得黄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生活视野仍是那么开阔,思想仍是那么活跃敏感。其诗歌创作中始终洋溢着一股热情,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在退休后的诗作中,有对国际风云的关注(《伊拉克战争短诗六首》),有对国内重大社会事件的感慨(《抗击SARS绝句八首》、《贺我国载人飞船首航成功》),有秉承知识分子一贯的良知对民生的关怀(《中国,一年一度的民工潮》),有对社会弊端犀利的剖析和绝妙的讽刺(《痛除十大劣习(十一首)》)。欣赏这些诗歌,甚至可以感受到,作为诗人,黄老师的艺术表现力颇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之境界。譬如《中国,一年一度的民工潮》(作于2004年春节)一诗,富有“心骛八极,思接千载”的想象,跨越时空的联想。只有那仍保持着灵动之思理和飞腾之神思的诗人,才描绘得出内蕴如此发人深省的画面。
  说到黄老师的幽默感,其散文的字里行间比比皆是。最令人忍俊不禁的要酸《一混外语关》、《二混外语关》,尤其是《二混外语关》,把一个年已花甲从未学过日语的学者如何神奇地通过了外语职称考试过程,栩栩如生地再现在人们眼前。那调侃的语气,幽默的话语,那神奇的应考方式,令人不禁莞尔。这种无须计较功利的自由写作,真实地显露出黄老师率真性情。
  为了更便捷地写作,黄老师七十三岁学会了操作电脑,不仅能够奋键疾敲,日成新篇,更值得钦佩的是,七十四岁还在新浪网上开博客,主要进行《百花吟》的诗歌创作。黄老师还努力学习摄影,专注花卉摄影,为每一帧花卉图片配上小诗一首,说明文字一段,传到网上,至今已三年有余。在其博客中已发表图片上千张,诗歌二百四五十首,其图其诗,引来大批博友与网友的欢迎与激赏,纷纷留言评论。有的说,赏花吟诗长知识,品味随笔多感悟,一举三得,谢谢老师辛勤付出。网友不仅赞赏黄老师的花美诗美,还赞扬他“自乐亦乐人”。2011年1月14日《长江日报》科教版还以题为《“憨夫”教授开“三乐”博客——百花照附百花诗,受众多博友追捧》,予以报道。
  黄老师在退休后与夫人晏老师一起,多次选择壮游祖国壮丽河山。江南北国,海峡两岸,乃至国外,屐痕处处;兴来挥毫,诗文篇篇。他每天有规律的生活,坚持运动锻炼,持之以恒。现在黄老师的精神、心智、谈吐,犹如中年人。最近又有幸拜读了黄老师一篇文章,题为《健康长寿与个人可持续发展随笔》。在一贯幽默的文笔中,他把晚年的养生之道升华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境界,颇有人生菩提之韵味。他自信地说:“从目前的身体状况看,我还可以继续玩玩读读写写若干年,准备直到玩不动读不懂写不动为止”。我相信,黄老师不断辛勤耕耘,在完成《百花吟》之后,一定还会有新成果问世的。
  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与精神历程是比较坎坷艰辛的,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责任使得他们的人生跋涉颇为沉重。而我在黄老师的生活态度上,却看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尽管有着同样的经历,但黄老师一直乐观开朗,崇尚淡泊,既勤奋教书,严谨治学,也不忘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快乐,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律动和色彩,这不禁令人想起了魏晋名人处世哲学中“率性而为”的一面。黄老师是活出了真性情,真自我,也活出了色彩绚丽的满天晚霞。正如邢福义老师在评论黄老师的《憨夫诗文选集》中所说:
  “最难得的是一片真情,让人对‘真善美’的‘真’有所感悟。我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大师所言,正契合学子之思。
  
  谢维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黄济华教授的别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