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11

[ 胡彦松 文选 ]   

对话让语文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 胡彦松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所以,在独立、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师生间敞开心灵,让思想与思想碰撞、心与心接纳、情与情交融,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师本对话 生本对话 师生对话
  
  一.师本对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解读文本,感悟真情。教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思想内涵,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打动学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教师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2、选择使用,重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深挖教材内容,吃透两头(文本与学生),或选用,或重组,从而彼此有机融为一体;以情景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删、归并处理。
  3、换位思考,精心设计。教师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为此,就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框架,对所能想到的问题进行整合,随时关注和扩展、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真正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交融的生态课堂。
  
  二.生本对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进入文本,鼓励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此时,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把语文教材当作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2、适时点拨,当好“引路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教师好像一个“引路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引路人,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教师才出面帮助排除。
  
  三.师生对话:奇文同欣赏,疑义相与析
  
  1、捕捉火花,点燃思维。理想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要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学生精彩的生成。在课堂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2、巧妙引导,促进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强烈的需求,创设情境,巧妙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参与不同体验的交流和争辩,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深刻,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3、对话拓展,感悟生命。一堂课就是45分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幅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生命对话交流的鲜活的图景。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对话,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历程。
  语文课堂只有成为一个富含诗意和智慧的言语天堂,教学过程才可能更好地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的对话旅程。
  
  胡彦松,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对话让语文课堂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