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教版高中古诗文有许多注释,经过多方面考查研究,是有失科学严谨的。本文拟举数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同仁考量。
关健词:苏教版 高中古诗文 注释商榷
《必修》(一)
(1)p87《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末“故为之文以志”一句,书下只注了一个理解难度不大的“志”字,而理解难度较大的“为之”却没有注,以致造成种种误解。比如教参就将此句译为“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明显是把“为之”理解为介宾结构而解释为“为此”了,而且又将“文”动词化为“写文”,这真是想兼顾而不得。其实,这里的“为之”二字不是介宾结构,而是动宾结构,即“为”为动词,读作“wéi”,释为“写”;“之”为代词,释为“这”或“这篇”的意思。这与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的末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句法如出一辙,翻译为“所以写了这篇说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那么这一句也自然应当译为“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宴游经历”了。
《必修》(二)
(2)P71《六国论》末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字,根据上下文气像是衍文,宜从通行版本将其删去。
(3)P72《阿房宫赋》第一行“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中的“乎”应从通行版本改为“其”;第二行“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应从上下文的押韵角度而从通行版本作“西东”;第八行中“有不见者”应作“有不得见者”,因为不是宫女们不想主动见到秦始皇,而是想见而不得。
(4)P7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值得商榷的两处:
首先,关于“强虏”与“樯橹”。根据诗词以含蓄为贵的原则,感到“强虏”过于直白而缺乏诗味,而“樯橹”则以借代手法,形象地表明了在宽阔的大江上曹操的大小舰船在东吴的火攻之下灰飞烟灭的情景,而且更能显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因为遭火攻的首先是船而不是兵士,舰船既已灰飞烟灭,那其上的兵士还能保全得了吗?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而用“强虏”则不仅不能引人遐想,而且还不大讲得通。
其次,关于“人间如梦”与“人生如梦”。据“诗缘情”的原则,苏轼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代表作所感叹的应是自己的人生遭际,故觉用“人生如梦”更贴近其实际,而“人间如梦”则给人以既空泛又费解的感觉。
《必修》(三)
(5)P39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以下(6)(7)(8)条均系此文疑窦)倒数第五行中“丙寅”在《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均作“丁卯”,这应是张溥原文字样。据考证确应为“丙寅”,但因原文已是“丁卯”了,故还应保持原貌,只需在文下注释中注出即可。故《古文观止》文下注释就为:“丁卯,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但是《明史》(《熹宗本纪》、《周顺昌传》等)与其他文章皆作天启六年丙寅。丁卯乃一时笔误。”建议从此注。
(6)P39倒数第三、四行中“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一句,据《古文观止》等通行本得知均无“毛一鹭”三字,建议删去课文中的“毛一鹭”三字。
(7)P40正数第四行中“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一语,《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等均作“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而“脰”在此处虽应是“头”的意思,但随便更改之便毁了原文的面目,况且此处又不是错误之文,故应保持原文面貌而仍作“脰”好。
(8)P40倒数第六七行中“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一语建议从《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的“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更好。倒数第五行中“无不有”应为“无有不”。
(9)P94《烛之武退秦师》倒数第二行“以乱易整,不武”书下错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因为“不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时不合乎道义原则”之意,因此,这里的“不武”指的就是不符道义的“以乱易整”行为。
(10)P94魏徵的“徵”不必沿用繁体字,而宜用简化了的“征”字,例如文征明。
(11)P95《谏太宗十思疏》中“虽在下愚”应为“臣虽下愚”。
(12)P95《谏太宗十思疏》倒数第三行中“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的书下注释有误,“念高危”不是“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危险”之意,而只是“高”的意思,因为“危”也是“高”的意思,例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楼”就是“高楼”的意思。
(13)P105 倒数第九行“则与一生彘肩”中的“生”应在文下注出,以免产生误解。“生”是“煮熟而未食用”之义,而非“生熟”之“生”义。倒数第八行“拔剑切而啖之”的“啖”不应印成异体字“啗”,因为全文都是用规范的简化字。
(14)P106文末最后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应自成一节。
(15)P109《庄子·秋水》(节选)中的“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句在相应教参第185页将其译作“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此句的后半句颇让人费解。到底是两岸之间的什么让人牛马不分了?是指真的牛马不分还是指那瞬息万变的滔滔河水忽而像狂奔的牛群忽而又像狂奔的马群呢? 我个人觉得应指后者。因为黄河两岸的距离不因其有水而改变,牛马的区分也不因其无水而变得容易。也就是说“不辩牛马”中的“牛马”并非实指的牛和马,而是庄子用它们来作描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喻体。不难想象,那从天而来的黄河之水、那奔流不回的宏大气势、那滚滚洪涛排山倒海涛声震天泥浪翻滚千姿百态飞奔向前的骇人景象与那茫茫草原上狂奔向前的牛群马群又是何等的相似啊!这方面的例证是很多的。现从古今文章中俯拾两例:(1)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形容富春江的水流之速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其中的“奔”就是飞马;(2)现代散文大家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有“初下泄滩,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的句子,其中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与“不辩牛马”的河水又是何其相似!
《必修》(四)
(16)P3《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行中“无乃尔是过与?”一句(2006年版)书下注释有缺漏,未将“是”的作用注出。而2008年版教材竟将“是”注成“尔”的复指,且仍将“尔是过”说成是“过尔”,这极不符合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语法规范。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不外乎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之”字句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和“是”字句宾语前置句几种,此句中的“是”即为助词,提宾标志。
(17)P3《季氏将伐颛臾》第三行末句“何以伐为?”书下注释也欠准确。因为“何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固定结构,释为“凭什么……呢?”,“何以”即“以何”,例句:“何以战?”
(18)P3《季氏将伐颛臾》第六行“且尔言过矣”中的“过”书下注释让人无所适从,注成了“错,犯错”,这样就显得不确定。根据语境,应该将其注为形容词“错”、“错误的”,而不应同时又注为动词“犯错”。
(19)P4《季氏将伐颛臾》第一行“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书下注释部分漏注了“为之”二字的意思,其实应在原注的“偏要”和“找借口”之间加上“为自己的想法”。
(20)P62《琵琶行》“小序”中“曲罢悯默”中的“默”应作“然”;“似诉平生不得意”中的“意”应作“志”。
《〈史记〉选读》
(21)P42《高祖本纪》第五行“因家沛焉”中的“家沛”书下注为“把家迁到沛县”,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这里的“家”是动词“安家”的意思,而不是“迁家”的意思。整个句子的翻译应为“于是把家安在了沛县”。
(22)P81《项羽本纪》第六行中“悲歌忼慨”的“忼”应写成“慷”,虽然二字相同,但全文用的都是简体字,故不应混杂。
(23)P81《项羽本纪》最后一行“乘埶起陇亩之中”的“埶”应写成“势”,理由同上。
《唐诗宋词选读》
(24)P3书下注释①中关于王勃死因的注释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相龃龉。课本注为“王勃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因渡海坠水身亡”,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注为“王勃自交趾返回时,渡海溺水而卒”;而2008年版教材(必修四)第69页《滕王阁序》文下又含糊地注成“在此后的途中,王勃渡海时坠水身亡”,这真让人无所适从了。
(25)P1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的第一句误印成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其实多出了一个“行”字。应印成“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因为“行”字在诗题中是作为体裁的标志而出现的,它与“歌”“吟”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蒿里行》《代悲白头吟》等。
(26)P36-46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五人的画像插图实在让人有不舒服感。不是比例严重失调,就是人物相貌相当丑陋滑稽,以致有的学生这样形容:韩愈像个公公,柳宗元像个疯子,白居易像具僵尸,李贺、李商隐则更像花花太岁。这与五人在读者心目中长期形成的美好形象相去甚远。若实在没有理想的插图,建议大可不要。另外,两方诗句的篆刻也大可不必印在书中。
(27)P37从课文旁《柳河东集》的书影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封州刺使叫陈谦,而课本注释第36页倒数第二行竟将其误写成“陈谏”了,应统一。
(28)P54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书下注释⑤为“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应该说成“像凝聚的霜雪那样洁白”。
(29)P66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惨”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均作“渐霜风凄紧”,且《词谱》柳词书影中也作“紧”,故建议从此二辞典与《词谱》。
(30)P71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词鉴赏辞典》(2003年版)(上)第355页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1986年版)第396页均印作此句,而在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材上则印成了“回首向来萧洒处”而且还在书后的注释⑩中赫然注道:“回头往刚才的遇雨的地方看去。向来,刚才。萧洒处,指遇雨的处所。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对此详注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季节已是暮春时节(农历三月七日),即使有点春寒,也不会太重,故“寒风冷雨”程度偏重;其次,为什么遇雨的地方就叫萧洒的地方呢?且《宋词鉴赏辞典》中明明有“萧瑟,风雨声”的解释啊?总之,无法弄通。建议还是改成“萧瑟”更好。
(31)P7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⑨“【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与词意不合。因为词前小序已写明是农历三月七日,是暮春时节了。建议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32)P89李清照《醉花阴》末句“人似黄花瘦”众多辞典及通行教材均作“人比黄花瘦”,说明“人比黄花瘦”好于“人似黄花瘦”。故课本宜从“人比黄花瘦”。至于另一版本可在书下注释注出,亦可不注。
(33)P94姜夔《扬州慢》注(1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灾难的见证,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有误。此句用的是拟人兼夸张修辞,它讲的是扬州城内连废池乔木犹且讨厌谈论战争,至于人对战争的态度就不用言说了,这样比直接写人对战争的厌恶效果更强烈,语言也更含蓄而有韵味。
(34)P10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注⑥在引薛道衡诗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时将句中的“竟”字错印成了“竞”字。
赵爱东,教师,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