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随着总复习的越来越深入,复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考试、模拟不断,似乎不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心理不免产生烦躁情绪。我觉得,做好以下“七篇”文章,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高考冲刺复习,能为高考最后“跨栏”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篇:提高复习效率,为最后“跨栏”奠基
1、正确利用时间,讲求学习效率。提高最后的复习效率唯一途径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单纯地靠延长时间并不会有好的效果,要保持充沛的精力,使用正确的方法,做好知识归纳,寻找能尽快提高分数的学科、相应内容,确定“增分点”。
2、保持清醒的头脑,梳理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学科多,内容繁杂,往往会使我们无所适从,思维混乱,盲目地、机械地去复习,效率一定不高。这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的放矢,把各科知识按照学科体系进行行梳理,掌握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答题时准确分析题意,找到已知条件,运用这些条件和相关内容的已有知识去答题,寻找并回答到得分点上。注意类型题的答案模式,此类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去解答,一定要全面,不要丢弃掉得分点。要先易后难,答案要简明、准确,提高得分率。
3、考前经常做题。有的考生认为,高三下半年卷子没少做,天天做,天天考,考试前十天八天开始不做卷了,看看就行了。其实由于没做卷子,进入高考考场答起卷来感觉手生,找不着感觉,进入不了状态。高考前几天,建议把笔记看一看,做做中等程度的题,做了之后,便会觉得自己有信心。不做那些很难的题、钻牛角尖的题,那种题做不好会影响情绪。
应试篇:保持平和、简单、快乐的心情,高考成功制胜的法宝
考试焦虑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难以消除所带来的紧张、焦急、恐惧等,主要表现在1、怯场。2、丧失信心。3、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
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考生在考前出现一定程度的考前焦虑是正常的,如何消除考试焦虑。
1、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一个忠实的听众能帮助你减轻因紧张带来的压抑感。 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
2、学会调整认识。高考与以往大大小小的考试并没什么两样,反倒较为科学、客观和公正。一般来说,只要准备充分,考出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没有必要将其神圣化而为此担心忧虑,整日忧心忡忡。另外,还应转变成才观念,转换对落榜的认识,上大学深造并非是唯一的路,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大学生是人才,落榜者只要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照样可以成才。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自然会坦然面对考试,消除紧张与不安,做到“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由我定”、“我已尽了力,考不上也问心无愧”、“考上最好、考不上仍有路”,而不会再为考不上便无路可走而焦躁不安、心烦意乱。
3、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
4、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下面介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首先,取坐姿,把背部轻轻靠在椅子上,头部挺直,稍稍前倾,两脚摆放与肩同宽,脚心贴地;然后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静静地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两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集中在手心;最后,你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觉,然后逐渐地扩散到手心全部。这时,你心里可以反复默念:“越是静下心来,两手就会越暖和。”这样,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头脑轻松、清爽。
生活篇:保持适度的紧张和乐观心境把兴奋点调节到高考时间上
1、调节生物钟。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有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高考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就要求考生在高考的时间段内,使自己精力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一般说来在考试前一个月开始调节生物钟效果比较好。过去由于应付老师布置的复习题而习惯了晚睡,早晨不到7点已吃完早餐赶到学校,上午九、十点开始犯困,现在晚上一定要在11点以前睡觉,保证足够的睡眠。
2、还有一定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合理的动力。切忌彻底放松,什么也不看了,因为过于松弛,积极的状态会被磨灭,兴奋点消失了,不利于高考时答题发挥。
3、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境。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有许多精神紧张、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睡眠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考试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多数是因为过于兴奋或太紧张焦虑造成的。许多考生都有这样的预想:“会不会有许多我从来没见过的难题,一下子把我的情绪破坏了?”“考不上想上的那个学校怎么办?”“万一考试前那天晚上我睡不着觉怎么办?”“如果看到老师走进考场或开始拆卷子时,突然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等等,这些预想都属正常现象。但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要设法排除。要坚信,考试的内容一般不会超出老师引导你复习的大范围,万一碰到一两个难题,不要紧张,你不会,别人也不会;你拿不到分,别人也拿不到分,要这样鼓励自己。万一睡不着觉也不要太在乎,因为你越在乎越加重失眠。许多考入名校的过来人的经历证明,即使一夜没睡着也不影响什么,因为人的大脑在保持一定兴奋状态中是不会影响智力水平发挥的。为什么有的人没睡好就影响了第二天的正常发挥呢?是因为他对没睡好这件事太在乎,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影响了他的情绪。还特别提醒考生,夜里睡不着时不要起来干别的,保持静卧,以免太疲劳,也不要轻易吃安眠药。
临场篇:消除考试“盲点现象”避免副迁移情绪
走进考场后脑子一片空白,心理学叫“盲点现象”。尤其是历史、政治等科目考试遇到了难题时,许多本来记得很熟的东西忽然想不起来了。这时你不要慌,只要你不慌,两三分钟或一瞬间就过去了,还可以来个深呼吸,让自己彻底镇静下来。“盲点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太紧张造成的,所以国家把语文科目的考试放在第一场是有道理的。另外,考一门放一门,从你交卷的那一刻起就把这门放下,即使有一道你会做的题做错了,也不要多想,因为处在紧张情绪中的你,无形中会把失误夸大,况且你想了,事实也不能改变,反而影响下一场考试。还要注意出了考场就走人,不要跟同学对答案。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副迁移情绪产生。
营养篇:高考饮食:清淡、营养、多样
在饮食上,这几天不要吃太辛辣、太油腻的东西,要以清淡为主,总体原则“清淡、营养、多样”。在高考期间,要注意吃平时预知不出问题的食物,以免在考场上,由于紧张而造成肠胃不适或拉肚子。早餐最好在高考开始(上午9点)的一个半小时前吃完,因为吃得太晚,血液用于消化系统,会造成脑供氧不足,影响答题时智力发挥。家长要淡化高考,饮食上不要七个碟子八个碗,硬往孩子碗里加菜,或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会儿蹑手蹑脚地送杯牛奶,一会儿送果盘,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也不要提与考试成绩有关的事。
余林,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