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05

[ 杨森 文选 ]   

比较学习法实施探讨

◇ 杨森

  内容摘要:比较学习法是一种较先进、层次较高、应用普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就应该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以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比较学习 意义 实施
  
  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比较学习法是一种应用普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就应该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学习法。
  
  一.比较学习法是一种基本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普遍性
  
  学习过程是知识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而比较学习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就某一学习对象,集中有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以对旧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其内在联系和相关知识本质属性的比较,以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发展和扩大。这种方法,不论是对语文,还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适用的,并适用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较广的普遍性和突出的重要性。
  
  二.比较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辨异思维能力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对一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它们之间同异的逻辑思维过程。运用比较学习法,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通过对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完全对立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1.以求同比较培养求同思维。求同比较是就表象不同或相似而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作比较。因为本质要素是这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从这一点出发,把事物的各种要素进行比较,以区分本质要素和非本质要素。围绕一个方向,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和共同点,完成思维的抽象活动,提高思维的逻辑演绎推理能力。
  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篇都以写人为主,但两人的结局不同。在科举道路上,孔乙己失败了。而范进成功了,这是否说明《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而《范进中举》是歌颂科举制度呢?通过各种要素的比较分析,学生明确:虽然范进在科举道路上成功了,但他的灵魂被扭曲了,同样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主题同样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这样异中求同,学生的认识就会更深刻。
  2.以求异比较培养辨异思维。辨异思维是多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求异比较就是对不同类的但相似、相近或相关事物间的比较。通过这类比较,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清楚,能确切地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防止知识间的混淆和割裂。所以这种比较主要在于同中求异,找出不同点。辨异思维就是在这种比较中逐步完成并得到提高的。
  求同思维与辨异思维对立统一于比较法之中。通过求同比较和辨异比较,使学生从知识的差异中找到同一,从同一中找到差异,两种思维能力就逐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比较学习法运用的指导应与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同步展开
  
  比较学习法应该是学生掌握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不但能辨别相似对象或概念的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提高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而且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学习法”。但是,光是提出要求,强调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讲究引导的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的学法和老师的教法同步展开,使学生在接受老师教法的同时,得到比较的借鉴和训练。
  知识的特性是多方面的,知识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和学习的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比较的条件和标准(参照点),提供正误比较、新旧比较、变式比较、题组比较等多种比较形式,并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依,逐步深入,才能深刻理解知识并得到自然迁移,进而掌握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来,比较学习法是一种较先进、层次较高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求同辨异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最大效益。
  
  杨森,教师,现居贵州思南。

比较学习法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