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36

[ 王均江 文选 ]   

巧用名句让文采飞扬起来

◇ 王均江

  内容摘要:名句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强文章表情达意的功效,希望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名句,在语言实践中,巧用名句,让名句之花绽放在笔下。
  关键词:引用 化用 名句
  
  一.引用
  
  引用是修辞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的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为“明引”。请看例句:
  1、形容“经济”两个字,最好借用宋玉的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胡适《论短篇小说》)
  2、女人善变……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作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梁实秋《女人》)
  宋玉形容“东家之子”之美的话被胡适用于说明短篇小说的“经济”原则,莎士比亚的名言被梁实秋随手拈来。这两段文字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说服力。
  再来看一组“暗引”的句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孤独之中蕴藏着一种力量,如同子弹蕴藏在枪膛里。经受了“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感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寥落,“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便会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例3中,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古往今来有杰出成就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追求理想的向往之情,实现理想的艰苦历程,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例4有同理之妙。例句在引用名句时并未指明出处,而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还有一些特殊的“暗引”,如: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6、刘销成逞了一辈子能,这一回可落下一个“智者千虑”的话把儿。(紫薇《无能之辈》)
  这两个例句在引用名句时都只说半截话,恰似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明乎此,就可以知道刘禹锡原来是“隐然以君子自居”。
  例6在“智者千虑”后隐去“必有一失”,含蓄蕴籍。
  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到以一当十之效。
  
  二.化用
  
  化用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仿作,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1959年秋天,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阳武侯祠参观,看到武侯大殿旁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胡耀邦笑着对随行的同志说:“我来改改这副楹联,你们看好不好?”说完,朗声吟诵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改造境界高远,是化用的范例。
  请再看一些例子:
  ○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
  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这已经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步到对“名篇”的仿作。
  化用名句(篇),应注意:1、选取最佳名句(篇),取法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2、贵在推陈出新。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变来的,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3、勿过于随意。化用名句,可以打趣,可以正色,亦可庄谐并出。但在正式场合均应有严肃态度,用之以表达积极的意义,不可轻浮、随意。
  巧用名句,能够增加文采。希望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名句,在语言实践中,多运用名句,让名句之花绽放在我们的口中、笔下!
  
  王均江,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巧用名句让文采飞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