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词“所”的用法举例
(一)“所”作名词,在初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1.“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析:“所”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2.道理,方法,原因。如:
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析:“所以然”即“所以如此”,“所”指原因或道理。
(二)“所”作形容词,在初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1.表示范围,解释为一切、所有。如: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⑵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
⑶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无所不有。(《口技》)
析:“所”都表示范围,可理解为所有、一切。例⑴,“所”后面虽然跟了一个动词“识”,但“识”后跟了宾语“穷乏者”。例⑶,“不能”这里是个名词性词组,解释为本来不具备的才能,所以前面的“所”在这里,只能是个形容词。
2.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如:
优劣得所。(《出师表》)
析:这里的“得所”是“得其所”,即“得到他们适宜的”,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参考》上说的“得到合理的安排”。
3.理解为“可以的”。如: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析:例句译为“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其中“与”后省略了“之”,而“非”又是个表否定的副词,所以,此处的“所”只能是个形词。
(三)“所”作量词讲,可以用于地点、位置、建筑物。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
析:这是个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见数十所宫殿”,“所”的位置处于数词“数十”我名词“宫殿”之间,自然应解释为“座”。
(四)作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哪里”。如: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析:“所从来”即“从所来”,是一个典型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所”理应解释为“哪里”,遗憾的是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参考》把它理解为“处所、地方”,显然不够贴切。
二.虚词“所”的用法举例
(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如:
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楚人涉江》)⑵富人于五所园也。(《于园》)⑶心之所向。(《幼时记趣》)⑷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⑸凡所应有(《口技》)⑹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⑻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⑼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⑽衣食所安。(《曹刿论战》)⑾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⑿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⒀不知所言。(《出师表》)⒁如有所语。(《核舟记》)⒂有所广益。(《出师表》)⒃是吾剑之所从坠。(《楚人涉江》)
析:例⑴…地方;例⑵…的园子;例⑶…的景观;例⑷…的东西;例⑸…的声音;例⑹…的道理;例⑺…事情;例⑻…的记号;例⑼…的鱼;例⑽…的东西;例⑾…的东西;例⑿…的事;例⒀…的话;例⒁…的话;例⒂,要注意分析其结构,“有所广益”是“有启发和帮助”的意思,从中不难看出“有”是谓语,“所广益”是宾语,即是一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广是扩大,益是增加,“所”是“…的好处”;例⒃是所+介+动结构,“所”可理解为…的地方。
(二)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如:
⑴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⑵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三)和介词“以”组成“所以”,“以”的用法及环境不同,意思有所不同。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事”等。如:
⑴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⑵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析:例⑴中的“所以”解释为“用来…的事”;例⑵中的“所以”解释为“用这此办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析:“所以”就是“…的原因”的意思。
张天川,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