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问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方式。有效的设问不仅能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让教学活动在愉快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设问的有效性是教师在对文本深入研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所精心设计出的教学提问。这些提问都是教师对文本深入研习的成果,它们不仅本身带有思维启发性,还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条理清晰的思考上,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去深入了解文本的实质内容,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从而做到习有所得。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1、缺乏新意雷同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样的,都会被硬塞在同一个框架之下,以相同的模式来进行授课。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提问也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无论什么类型、什么侧重点的问题,最后都可以加上“是不是?对不对?”的后缀,让课堂教学变得死板而又乏味。
2、漫无目的满堂问。在当今教学模式下,有很多老师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常常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所理解的文本内容,通过叙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叙述过后往往就跟随着他们的“这个问题弄懂了么?”的提问,让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思考与消化,就继续进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们吃不消,从而对语文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
3、毫无准备盲目问。有个别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并没有对教学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分析,然后凭借自己仅有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盲目地进行提问,例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们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是沉闷而又无趣的。
二.正确的提问设计
1、紧扣教学主题,增加问题针对性。没有明确引导性的问题,会造成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不知如何去进行问题延伸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首先要做到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能够将主体很好的突显出来,做到每次提问必有收获,或引发思考,或强调重点;其次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准确的用词加上恰当的组句,再通过教师合理的表达,把想要表达的内容正确的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问题的内容与侧重点,进而能够从容地抓住问题的主干,并合理的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2、拓展学生思维,增加问题开拓性。问题的类型应该新颖别致、灵活多样,且不可死板机械、杂乱冗长。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段的不同,提出不同侧重点的问题,初读时的疏导性提问、深入研究时的探讨性提问、升华品味时的鉴赏性提问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上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情况,当学生出现思想偏离或错位时,应当进行灵活的处置,把学生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来继续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正确回答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们是求知者,在此之前他们对此不甚了解,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引导问题,从而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
3、针对学生特点,增加问题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到教材内容的问题,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本身对知识接纳能力和掌握能力的不同,设计出专属于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要做到既能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范围之内,还能够引起学生头脑中的“思维风暴”,引起学生对问题解答的主动性。在问题的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掌握问题的难度,要掌握好其“度”的问题,既要做到融合知识内容,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而达到设问教学的最终目的。
有效设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做好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立足于教材之上,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潜在的目的性与引导性,把握好问题的思维深度、范围广度和方法效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最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