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娃是《白鹿原》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他的一生可以分为早期的叛逆、中期的堕落、晚期的回归以及最后的死亡。造成其悲剧结局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社会、性格、命运三方面因素。此外,这一悲剧形象在文化启示方面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白鹿原》 黑娃 悲剧 审美价值
一、悲剧的文本呈现
黑娃是《白鹿原》中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处在不停的“行动”当中,可以说是一位“行动的巨人”,然而却得到了一个悲剧的结局,着实令人扼腕。黑娃的一生虽说是短暂的,却又是十分充实与丰满的。可以将其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的反抗、中期的堕落、晚期的回归以及最后的死亡。
黑娃是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鹿三的儿子,然而他父亲身上淳朴的视压迫为习惯的品性在他的身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显现。在“吃冰糖”和“水晶饼”事件上初步显示出了他的觉醒与反抗。正是这种觉醒,使得反对阶级压迫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慢慢地占据了他的心,并且始终奴役着他的精神,不断地催促他实行一步一步的行动。白家给予鹿三的待遇很好,然而白嘉轩那象征着压迫、正统的又直又硬的腰板却给黑娃以巨大的压力,因而他选择去别的原上“熬活”,而不是像父亲那样“享受”着这种压迫。随后与小娥的婚姻则是其走上反抗封建礼教之路的最重要的一步。外出当长工却带回一个被休掉了的女人,这种事情在“仁义白鹿村”上是根本不可能被接受的。因而既进不了祠堂也回不了家,成为了被村人指指点点的对象。同时也为其下一步的反抗奠定了基础,“火烧粮台”,“参与革命运动”这种种的反抗行动无不使黑娃离白鹿村、离封建礼教渐行渐远。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疯狂、盲目的反叛过后迎来的却是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使黑娃暂时停住了反抗的脚步而走上了一条无奈的堕落之路——土匪之路。做土匪期间他原始的生命强力占了主导地位,不断地引导着黑娃进行疯狂的报复,报复那些曾经“奴役”过他精神的人们,没有显出丝毫的手软与留情。然而报复过后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迷茫与不安,他最终选择率领众土匪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本性反叛、狂躁的黑娃经过保安团一段平静生活的反思后,却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对以前破坏掉了的东西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向往和崇敬之情。就在此时,传统文化应时地显示出了它非凡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精神无家可归的黑娃。于是黑娃接受了它,决定痛改前非。他不仅娶了老秀才的女儿还回乡祭祖、拜朱先生为师、认真地学起习来。他为的只是“再不做混账事”,“洗心革面学为好人”。然而这样一个有勇气改过自新的人,却在解放后被白孝文以多种罪名处以了枪决。至此,黑娃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反抗——堕落——回归——死亡。然而正是死亡这一结局更加深了他的悲剧性,不免令人产生叹息和怜悯之情。
二、悲剧的缘起
黑娃这个令人叹息和怜悯的人物,其悲剧性的结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社会原因。黑娃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处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时期——清末至解放初。整个社会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力量如清政府、革命军、国民党、共产党等等共同充斥着整个中国。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无不受着影响,黑娃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复杂的年代造就了他复杂的人生,悲剧性的历史造就了他历史性的悲剧。”[1]黑娃受着历史大潮的影响,先后烧过粮仓、闹过农协、当过土匪、招过安也起过义,最后竟然还当上了人民政府的副县长。他便是那个“从衰败走向复壮”的民族的一个缩影,既动荡又不安。他没有先进的思想做指导,有的只是盲目和无知,根本无法适应混乱不堪的社会,因而只会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而走向毁灭。
其次,性格原因。一个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外在的社会原因,人物内在的动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过,悲剧主人公应该比“一般人”要好,但是他的身上也会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因而才会有“过失”,才会造成悲剧性的结局。黑娃性格中有重义气、敢作敢为、敢于冒险的成分,然而却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原始的生命强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性情当中,所以他冲动、鲁莽、狂暴、做事情不计后果。在追查杀死“大拇指”凶手的时候,这种狂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虽然在特定的时期革命是必要的,但不计后果,只图自己痛快的做法却是野蛮的象征。黑娃盲目地破坏着一切,再加上性格中的不稳定因素,致使他把革命片面地理解成了“铡人”,因而在白鹿原上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他这种“只做因果判断而不做多维思考的直线性模式”[2]思维则是其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命运原因。黑娃的悲剧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命运的悲剧。白鹿原的上空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原上的各种生灵。每个人的命运早已注定,不论如何去挣扎、去反抗、去挑战,也是无济于事的。战争、疾病、运动、瘟疫一波又一波地侵袭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黑娃一生的各种作为似乎都在挑战着无法摆脱的命运:带小娥回来想摆脱婚姻不能自主的命运,参加各种革命运动想摆脱地位低下的命运,回归传统及回乡祭祖则是想摆脱精神无家可归的命运。然而这种种的努力与挣扎换来的却是一个死亡的结局,正印证了命运无处不在的那句话。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似乎都很难解开自身的“斯芬克斯”之谜。黑娃也一样摆脱不掉冥冥之中的命运女神,因此,最后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三、悲剧的文化启示
由于社会、性格、命运的原因,黑娃成为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同时黑娃也是作者陈忠实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特别是在文章后一部分有意安排黑娃“回乡祭祖”、“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都能够看出作者的别具匠心。在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理性思考上给予了我们现代人以新的启示。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些伦理纲常几千年来一直束缚着人性的自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解放,它已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力,因而是该被摒弃的。黑娃因此顺应人性解放潮流,砸祠堂毁乡约,丝毫没有留恋,将一切自认为封建的东西全部破坏掉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没有幸免于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精华的确有着它特有的魅力,因为它凝聚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思想,同时也展现着中国特有的美,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出现“国学热”的一个重要原因。黑娃经历了半生的精神漂流,最后还是回归了传统。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骨髓,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的无意识,一旦失去了它的支撑,其最后的结局必然会像黑娃一样,成为精神上的迷失者。另外,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地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坚守住我们特有的精神家园。黑娃是一个成功的悲剧人物,在给我们以文化启示的同时,他身上那种坚持不懈、果敢的行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被可怕的灾难毁灭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尊严,向我们揭示出人的价值。”[3]这种种的表现与启示才是黑娃身上真正的美。
注释:
[1]张恒学:《黑娃: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白鹿原>人物论之三》,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2]陈思广:《谁是<白鹿原>中的关捩——黑娃形象的叙述学研究》,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第54页。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李佳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