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我曾对初三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你阅读过几本?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全部读完的学生不到一半,阅读现状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是名著篇幅长,学生望而生畏;其次是有些名著所写内容距现代生活遥远,给学生们陌生感,激发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再者就是现在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分数,阅读名著需要大量的时间,花太多的精力,不值得。
为改变名著阅读的现状,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 巧设疑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材上动脑筋,巧设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比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有的学生说是杨修恃才放旷,爱耍小聪明带来的杀身之祸;也有人说是曹操嫉贤妒能杀了杨修;还有人说是杨修违反军纪,并且多次冒犯曹操而招致杀身之祸。这时,我没有给这个问题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课后看原著,探究杨修之死的真相。课堂再反馈时,学生竟然说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也有人说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像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具有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与曹仁一起对付关羽。真正原因是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甚至有人发现杨修之父杨彪任汉献帝太尉时,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另外,孔融、弥衡不肯依附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虽身归曹操,心却不肯依附,这也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再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让学生探究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甚至竟然不惜和虞侯、都管产生矛盾,学生为了弄清原因,就必须全面了解杨志的经历,为此,全班形成读《水浒》的热潮。
二、 巧嫁接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发掘潜能,拓宽视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嫁接,利用这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穿行于经典名著之林。在开展《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讲述了脸谱知识之后,出示许多脸谱,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配上相应的脸谱。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就去认真阅读名著,去探讨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班级欣起了读《三国演义》的热潮。在为周瑜配脸谱时,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为引经据典,强化自己的论点,有的同学去看《三国演义》,有的同学去看《三国志》,一时争论不休。不管结论是什么,总之,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地带着兴趣去读名著的目的。另外,我还曾在班内开展“写推荐词”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著或作者写一篇推荐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课外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三、 巧策划
初中生阅读名著,通常理解浅显,不能深入内蕴。教师应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循文悟道,挖掘深刻内涵,展现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 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思想深处。故事性较强的名著,还可以通过改编,进行戏剧演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去年,在我校一年一度的话剧节上,学生编排的话剧《哈姆雷特》深受好评,人物性格入木三分。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对原著的研读和推敲,而这对形成阅读名著的风气,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