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67

[ 邰雨春 文选 ]   

浅谈课堂设疑与解答

◇ 邰雨春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它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而解答则更是一种提高思辨能力的教学艺术。
  一、 质疑——老师设疑,学生解答
  1. 疑在读前。预习课文时设疑,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把学生导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教者对字、词、句、章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原因。朱自清《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便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太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聪明了。”“聪明”本是褒义词,这里含贬义,是作者对未能理解父亲的爱而深深的自责。为什么用在这里呢?提出的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教学《变色龙》,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推想它的形状和特征,再纠正,并介绍其生活习性,然后提问:“这一课写的是人还是动物?用‘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使思维纳入概括文章内容的轨道。
  2. 疑在读中。要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就要不断地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他们去解决矛盾。《为了忘却的纪念》:“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是曲笔。”作者究竟懂得了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和现实,了解司马氏与蒋氏统治天下的共同点,体会作者对反动派屠杀无辜的强烈控诉和痛定思痛的悲愤感情。
  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借助于学生已有知识的感受,巧妙地、引导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地、合乎逻辑地独立思考来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与这一文眼相对的是哪几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话矛盾吗?作者写了月光下的美丽荷塘和荷塘上的美丽月色,为何还要写到“没精打采”的灯光和烦人的蝉声、蛙声呢?这样写协调吗?作者游荷塘怎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呢?开头“悄悄地”出门与结尾“轻轻地进门”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能否颠倒?用这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促使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 答辩——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由学生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开动脑筋,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节省了时间,而且由于在答辩中给予了师生双方较强的信息,易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拒师而问。古代教育家王充提出“拒师”理论,他认为,教师在讲课中往往会出现“仓猝吐言”,所讲内容不能“皆是”,造成学生知识性的错误;前后自相矛盾,使学生不知何者为是;教师对教材理解得不深不透,出现学生听不明白等问题。在这三种情况下,学生都应“拒师”而问之。通过学生的问难,教师的解难,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曾听一位老师讲课,将“过故人庄”的“过”讲成“经过”,学生出现骚动,这位老师没有继续讲下去,而让学生讲话,一个学生站起来,纠正了“过”的错误解法。我不仅赞叹学生的大胆“拒师”,更敬佩那位老师有错必纠的朴实教风。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回答学生问题,由于诸多原因,均有不少不完备的地方,学生能及时向老师发问、责难,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教者应感到高兴,要以博大宽阔的胸襟,容纳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学生;以勇于纠错的行动,回答学生。
  2. 有疑而问。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结构等,如何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呢?教者应引导学生找出疑点,集中解答。
  发微质疑。从文章的细微处了解作者意图。教学《祝福》,为了让学生能从具体的启发上升到抽象的概括,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步步深入到课文艺术的境界中去,让强大的艺术力量感染自己,可以抓住祥林嫂生活的环境,引导学生设疑。学生提出了“供福礼为何只限于男人?四爷书房对联脱落,为何还挂着?文中几次写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我’为什么要走?”等问题。
  同异质疑。从文章的同异处掌握构思技巧。《纪念刘和珍君》第一、二两节中,三次提到“总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三个“必要”,从烈士到现实到历史,每次从一个角度一层深一层地阐明了作者意图,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可引导学生质疑:三次写“必要”,每次的内容有何不同?对我们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有何帮助?《雷雨》中周朴园前后对鲁侍萍的态度迥然不同,质疑: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一点真情?
  攻难质疑,从重点的段落中探明文章主旨。“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散文大家,早就有过耳闻,可是,今天读他的这篇散文,总觉得怪怪的、酸酸的,让人猜不透,摸不着,心里好像有怨愁,但又不直接说出来,他一再赞美故都的秋,我怎么一点也体会不到北平的秋味来呢?”这是一个学生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大多数同学有同感,我引导同学们联系郁达夫身处的年代、环境,揣摩他当时的心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无疑而问
  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首先要肯定,弄清疑难所在,抓住问题的实质,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解疑,有时可采用“以疑答疑”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即向学生提出一个诱导性的反问,让他们自己解开疑团。如教学鲁迅的《故乡》,在讨论“杨二嫂为什么指责‘我’‘人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时,有个学生吞吞吐吐地问我:“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从他疑惑不解的神态和诸多点头表示有同感及恳求老师解答的目光中,我知道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杨二嫂”认识不清楚。我相机设疑:“这时杨二嫂豆腐店还开吗?”以疑引思,然后,我继续设疑:“杨二嫂豆腐店关门后生活怎样?”学生恍然大悟,露出了微笑。他们认识到不仅贫苦的农民闰土,就是小市民习气极重的杨二嫂也深受旧社会的压迫,从而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 争鸣——学生质疑,学生回答
  心理研究表明,人皆有新鲜感、表现欲,但它不是长期不变的。经过师生质疑,学生已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何将此推向新的高潮,教者应提出带有争议的问题,组织新一轮讨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1. 适当点拨。高中学生往往不喜欢复述别人的观点、内容和语言,他们要自己“走路”。从心理上说,他们有发表独立见解的要求,从智力上说,他们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提出较为疑难的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还要留心观察讨论的动向,针对讨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适当点拨,为学生疏通思路,使讨论继续下去,获得完善的答案。教学《拿来主义》,一个学生说:“第四节中‘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为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看书真认真(口头表扬,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心里一定很高兴),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省略,略写。”(提问的同学似乎不太满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作进一步启发。“因为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文章重点应该放在这个话题上,也就是说重点应围绕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展开议论。”一个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2. 适时小结。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注重过程,不要过分强调结果,坚持合理即正确的原则,必要时作一个概括性的小结。教学《故乡》,学完了课文,问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杨二嫂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如何评价她?”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同学的问题,而是这样问学生:“你们对杨二嫂的看法如何?”“可恶、可气、可怜。”“说说理由。”下面是三个学生的发言。“杨二嫂嘴尖皮厚,非常自私,明拿暗塞,她不同情闰土的贫困,反而栽赃。所以,她可恶。”“‘豆腐西施’时的杨二嫂还是可爱的,后来豆腐生意不好做了,为了生活下去,她才变得势利的。所以,她可怜。”“杨二嫂也是一个心灵被扭曲的妇女形象,她爱占小便宜,甚至偷人家的零碎物件等。所以,她可气。”在同学们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作了小结:大家说得很好,同闰土的麻木迟钝一样,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贪小,也同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虽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厌恶,但还是含有“哀其不幸”的情绪的。从创作意图上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在作品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当年豆腐西施和现在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对比,写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剥削下,小市民的日趋贫困,从而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二是从她与闰土的对比中,反衬出闰土的质朴、老实,对闰土的形象也是一种补充。通过以上小结,同学们对杨二嫂有了新的认识,对课文主旨也有了较深的理解。
  讨论、解疑不仅使学生尝到了自己解答问题的甜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浅谈课堂设疑与解答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