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问路》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小穿山甲在热带雨林中迷了路,向谁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要走的路的故事。全文着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人物特点。故事短小精悍、富有情趣、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诵读。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这一“以读为本”的观念影响,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思考,读中领悟“路在自己脚下”的含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是我在《穿山甲问路》一课中所采取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 读中想象
要培养语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课文,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通过想象,提高阅读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文中第一自然段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美丽迷人的景色。由于学生没有游览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经历,要展开想象是有困难的。因此,课前适当补充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介绍热带雨林以及各种热带动物,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体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美。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抓住描写热带雨林美的重点词句,如:“翡翠雕成的世界”、“阳光像绿宝石一样明丽”,反复读,再听录音让学生闭起眼睛产生丰富联想,将自己带到情境当中去。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美景?欣赏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跟着朗读,鼓励学生大声读,读出感情色彩来。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简要写了小穿山甲探路的经过,也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小穿山甲掘土贴近地面辨识气味、费了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以及见到父母后的情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 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读,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不懂的也就迎刃而解。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古人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教学开始部分,可设问:小穿山甲先后向谁问路?它们是怎样回答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学生在读中自然就了解小穿山甲先后向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问路的,由于它们各自的生活特点不同,因而答案不一致,最后他听了小溪流的话,受到了启发,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朗读训练步骤设计为: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评议——角色表演——再评——再读。让学生重点读第8、第9、第10自然段,思考:小穿山甲忽然明白了什么?结合实际理解“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和“路就在自己脚下”的含义。
三、 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穿山甲问路》的第2到第6自然段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写小穿山甲问路的过程。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让学生领会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小溪流正是由于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特点,因而答案分别是:路在树上、路在悬崖绝壁、路在天上、路在自己脚下。引导学生反复读第8自然段,正确领会小溪流一段话的含义。老师提醒:小溪流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可为什么却让小穿山甲明白了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边读边想,边读边悟,自然就能读懂:只有自己动手动脑,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理解深刻,因而朗读时就能更好地把握语气语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间那种热情、互助的高尚品德,从而达到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读、思、悟”三步阅读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读”渗透“思”,是“思”的铺垫,“悟”是“思”的提高和深化。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学,自主探究,把“读”的自由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科学地引导、点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板书:
穿山甲问路
迷路
穿山甲 问路路在自己的脚下
探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莲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