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69

[ 陈 洁 文选 ]   

不要怕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 陈 洁

  [思索背景]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古今中外无数的阅读经历告诉我们,阅读本来就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个体可以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诠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阅读个体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不应受到拘束。
  但是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 “惧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一怕学生由于个性化的阅读而产生理解上的分歧,而这一分歧又与教师预设联系不上,影响教学;二怕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分歧,教学出现“冷场”;三怕因为分歧而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偏差,影响了学生后续的学习。
  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难道就真的那么“可怕”吗?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努力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寻找着答案……
  [场景再现]
  第一幕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四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学完了本课,还有疑问吗?
  左凌昊: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相互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思考: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事先没有思考与预设,是搁置矛盾,还是解决矛盾?搁置矛盾显然不行,那会给教学带来遗憾。那问题的答案又在哪里?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师:同学们,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边读书边动笔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谈小萌: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师:请你上前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洪柳: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请你也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师:现在发现两幅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张奉泽: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不错!
  郭沁楠: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学生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启示:教学时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还是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理解时,我充分尊重学情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还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一举多得。
  第二幕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
  霍静雯: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课文中说 “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我认为用油漆涂满蝙蝠的全身后,蝙蝠的自身份量会加重,因为油漆是一种比较重的东西,所以,蝙蝠不可能飞翔自如,会掉下来。因此,这一环节的实验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
  钮仁劼:老师,我曾经接触过油漆。当“薄膜似的翅膀”涂满油漆后,蝙蝠的翅膀会粘结在一起,即使不粘结在一起,油漆很快就会干掉,蝙蝠的翅膀不可能自如振动,这样,它就会跌落下来。我赞成霍静雯同学的观点。
  (思考:学生的理解课前我也曾经考虑过,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师:我的理解是早在1793年,那时生产出来的油漆并没有现在的油漆那样质量优良,份量肯定轻,短时间内也不会立即干掉。
  (学生忽闪眼睛瞪着我,略显茫然。教学出现了冷场)
  (思考: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的解释多么苍白无力。这样的“冷场”能够促使学生对斯帕拉捷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思考)
  师:如果你们是本文的作者,你该如何修改这段话,让意思更加准确、具体呢?
  吴子韬: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改动,“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特殊的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张子枫:我同意吴子韬同学的意见,“特殊”一词可以让我们展开想象——这种油漆特殊在哪儿?为什么要用这种特殊油漆?
  师:是呀!“特殊”这个词可以使读者懂得——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探索真理要尊重事实,不能因为实验的不严密而让错误成真。
  启示:文本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它必然反映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但是,读者在作品的理解上也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认识并不可怕,它是学生回顾、思考、反思、总结文本内容的一个环节,心中的一波“涟漪”,只要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冷场”过后就一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不要怕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