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讲,高中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有稳定的学习动机,有明显倾向的兴趣,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自制力,有明显的独立意识。
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因材施教,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针对部分高中生基础薄弱,学生水平较低等情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课堂设疑、讨论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开始,学生不习惯,一是没有参与讨论的习惯,不肯说话,对别人的发言也只是应付着听听,不发表任何见解;二是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一部分人是不会提(有困惑,不知道怎么提),另一部分人是不敢提(提不好,怕同学发笑)。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有意义的讨论中去呢?
1.用激情调动学生。学生提问题,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回答。开始让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字音、词义等,再引导他们提些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有一次,笔者教学《药》,课上引导学生提问,一位平时不爱讲话的女生怯生生地举手:“人血馒头怎么能吃呢?”尽管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当场给以鼓励,表扬她真勇敢,很有创见。她很受感动,接着,她连续提出了几个相关问题。那天,她在周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鼓足勇气,试探性地提了问题,虽然很简单,没想到老师给了表扬,我心里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好像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其实,提问题也并不复杂,只要胆大,深入阅读就可以了。”读了这段话,笔者很受启发,学生多么需要表现啊,对老师一句不在意的肯定竟然都看得这么重要。
2.用质疑锻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习惯了老师的设疑,而且还能主动质疑;不但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但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在解疑中提出疑问,这是析疑、解疑达到的最高层次)。学生学会了质疑,参与讨论的热情就高了,这时,教师应摆正位置,主动当配角,把讲台让给学生。起初的讨论,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等,待学生有了兴趣、激情时,再把讨论引向深入,或接着这个问题再问一个相关的问题,或根据这个问题提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或提出一个更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可辩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
3.用讨论激发学生。课堂上,笔者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或质疑,或回答别人提问,注重交流过程,尽情表明自己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时,老师的职责在于协调双方,最大努力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声音也不放过(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让他充分表述,最终趋于基本统一,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有时,课堂上争得不可开交,尽管有些理由不充分,甚至荒唐,也让他充分表演,让他尝到成功甜头,讨论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正确与否,而在于参与、在于表达,在表达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中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初中成绩非常优秀,可是到了高中就不再突出,显得平平了,甚至终无所获。这里除了进入高中竞争更加激烈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上出了差错。平时,我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方面入手,让学生顺利度过难关。
首先,净化心灵,调整心态。笔者模仿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不用扬鞭自奋蹄\理想崇高催人进\他说“我会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觉甜\他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在求学道路上勇往直前。有的人抽一鞭走一程\意志薄弱心不诚\他说“我要学”\越学越怕学\越学越觉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书山题海中艰难前行。有的人抽断鞭子也不成\懒惰浮躁缠住身\他说“要我学”\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乏味\他把学习当作一种累赘\在水与火中经受煎熬。有的人把希望付诸耕耘之中\相信耕耘总会有收获\有的人把希望寄于机遇之间\相信机遇会圆大学梦\有的人把希望押在命运之上\相信命运总是不错。把希望付诸耕耘之中的人\他的前程似锦\把希望寄于机遇之间的人\他的未来暗淡\把希望押在命运之上的人\他的结局一定很惨很惨。当笔者把这首小诗献给学生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一阵阵掌声中,笔者分明感受到他们已明白诗中所包涵的道理,也分明觉察到这是老师对他们的鼓舞与鞭策。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人占70%,他们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整天拼命地学习,从不叫苦叫累,真正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属于第二种情况的人占25%,他们的精神状态一般,学习也很认真,只是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或回避,或消沉,常为成绩徘徊不前而苦恼。属于第三种情况的人只占5%,他们的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怕苦畏难,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习课不安心,做作业静不下心来。学生读后,认为诗中的文字象一把利剑直刺自己的心窝,如果我是那种“要我学”的人,高考结局一定“很惨很惨”,赶快清醒过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其次,寻学习境界,提升品位。“一个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笔者从追求学习境界入手,用“成才”的标准,规范学生的言行,并阐明其中的道理,让他们学着去做。学习有三种情境,一是苦学,其表现形式是:披星戴月苦僧行,书山题海步不停,耐住寂寞经煎熬,实现理想是源泉。二是会学,其表现形式是:课前预习划疑点,扫清阻碍明难点;课中学习紧张点,跟着老师找支点;课后复习及时点,总结归纳提高点;勤学好问虚心点,每问必得是重点。三是乐学,其表现形式是:急急匆匆步履忙,认认真真把课上,高高兴兴回家转,踏踏实实伏案长。第一种境界,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所有学习的人都要经历的。它就如同小河面对大海,土丘面对高山,没有“披星戴月”的苦学,怎能尝到学习的甜头和乐趣,没有书山题海的遨游,怎能寻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种境界,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学习者经历了苦学以后,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渐渐地找到了学习的门道,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离开老师,也能独立学习。第三种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由于会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情,不学习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学不会,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再次,提高能力,面向未来走前头。上海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商友敬先生认为,要为语文教学找到一条简便的,实际上是返璞归真的路,就必须把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分为书本知识、实践知识,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只有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扩大阅读写作范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无处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自然科学里;在课内,也在课外;在书本里,也在生活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量的积累。写作则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是质的飞跃。
学习是陪伴终身的,学生通过学习,从书本中得到启迪,确立人生信念;从生活中反省自悟,拨正人生航线;从实践中,享受自然美景,把握时代脉搏,创造人生辉煌。
[作者通联:江苏宝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