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叙述了在一次演讲课上,同学们用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使腿有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事情,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互相关心理解,尤其对于身处困境的人们,更要奉献出一颗爱心。全文着重通过人物的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要求,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具体做法如下:
一、 设疑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板书题目后,设问,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读题:(l)这掌声给谁的?(2)为什么要给她掌声?(3)她得到掌声后心情怎样?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许多学生在读了一遍课文后,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这时,我适时地表扬了他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很聪明,请你们围绕那几个思考题再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这样既引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 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
在学生个体自读的过程中,我让他们边读边画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语,启发他们紧紧抓住这些词语反复读,从中体会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并板书:
自卑——————感激——————自信
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交谈
把头低了下去 深深地鞠了一躬 游戏
慢吞吞微笑着走下了讲台跳舞
眼圈儿红了给我的来信内容
根据板书,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小英不同的心理特征读出来?由于反复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体的了解,都能准确地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的理由。如:强调小英自卑的句段要读得又轻又慢;表现小英活泼自信的语句要读得欢快而跳跃;而反映小英感激心理的句子则要读得缓、稳、有力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我采用范读引路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神。
三、 抓住重点句段,指导学生激情朗读
文章中有许多句子,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指导学生逐段细读过程中,我让学生将这些句子标出来,然后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入情入景,在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
如:句子一:“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句子二:“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激这掌声。”
在范读时,我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不仅读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流下了眼泪。为此,我谈了自己的感受:读时,我已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身有残疾的小英,同学们不仅没有嘲笑,而是用掌声给予了鼓励,你们说小英怎能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她自卑的性格,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她非常珍惜这掌声。你们读读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学生模仿性强,他们再读时,已读得较为有感情,感悟也较深刻了。这样一句一段步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了,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朗读的训练
本课教学的主导思想是要尽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动的过程放给学生、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一)在精读、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设问:这三句分别写出了小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自卑、感激、自信)。
(三)请同学们画出小英三种不同心理特征。
(四)请学生上台表演。
(五)有感情地朗读。
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读到此时,他们感悟较深,情感也受到熏陶,因而读得更加生动、感人。
在朗读训练中,我变化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个人读、集体读及学生推荐或自选内容的方式,不搞花架子,着重训练读的技巧,把握情感的纽带,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领悟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心的思想感情。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是新《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把训练朗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多吸收、多积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