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所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并逐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已逐步进入课堂,但不少教师对探究性学习认识较为模糊,在实践中也存在种种偏差。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究。笔者想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营造探究氛围,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但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状态,是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易于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宽广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发表见解的权利。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才能从熟知的材料中通过探究发现出来,问题的答案才能在教师的激励中由自己探索出来。
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对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我们应予以保护和引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爱莲说》,我提出“你最喜爱什么花”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时,一位同学发言说喜爱牡丹,另一同学随即引用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语句进行反驳。我想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好时机,当即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后开展辩论。辩论中,讨厌一方谈到唐朝牡丹价值数万,谈到达官贵人势利冷酷,还引用不少诗词,将讨厌的理由讲得无可辩驳;喜爱一方从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谈到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名闻遐迩,还引用了“牡丹敢于公开违抗武则天的淫威,被贬洛阳”的传说,辩驳理由令人耳目一新。辩论渐近结束,我顺势让大家思考人们对牡丹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同学们经过讨论,终于得出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不同”的结论。这一教学片段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 挖掘探究资源,拓展探究空间
新课程指导下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无论是课文的选取、练习的编制,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契机。丰富的社会生活,开放的课程资源为探究性学习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去探究:
1. 探究教材本身的可研究价值。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研究价值。我们除了充分发挥好课后习题中一些探究性题目、讨论题的价值外,还可引导学生对课文潜藏的独特价值加以深入探究。如学习《墨池记》可引导学生探究“王羲之游览山水与他成为‘书圣’有无关系”的问题。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教者可引导学生将课文放到更大的学习背景中,找参照内容,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各自的独特价值。如学习《陈涉世家》可将文章与《桃花源记》对照,看陈胜领导的九百戍卒与桃源中人对待“秦时乱”做法的异同,谈自己的认识。
2. 从不同学科交叉渗透中挖掘探究资源。语文学习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科技艺术、文史哲学无所不包。教者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探究“胡天八月即飞雪”这种反常气候的形成条件。另外,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如苏教版《狼》“问题与讨论”专题,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不但了解了狼的愚蠢,而且对狼的智慧、生活习性、来源及对生态平衡的作用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辩证地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能力。
3. 课内课外结合去探究。探究性学习是联系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课外探究是课堂研讨的自然延伸,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等都是课外探究的重要形式。课内外结合的探究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如学习《端午日》,可让学生了解本地端午节的有关习俗,写一篇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课外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调查本校同学课外阅读情况,撰写《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的调查报告。
三、 培养质疑能力,指导探究方法
1. 培养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博士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长期引导学生自思自问,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能力都会逐步得到提高。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凡事独立观察、思考,从学习材料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去认真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 指导思维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受旧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思维形式僵化、单一、肤浅,盲目崇拜教材及教师,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框框,克服思维定势,学会运用发展思维、创新思维、扩展思维、深化思维等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探究。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重视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既要培养理性思维又要培养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学习课文《陈涉世家》,大家对陈胜的了解停留在有远见、有智谋、有组织领导才干上,我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陈涉世家》全文,对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作探究,大家了解了陈胜脱离群众、骄傲自满、缺乏指挥才能的一面,对陈胜作了准确的评价,这就让学生学会了历史辩证地分析人物的方法。
3. 倡导多形式探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凭个体力量往往难以独立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个体参与到集体中去合作探究。创新的火花往往来自不同意见的争鸣和“碰撞”。合作探究可以拓宽自己视野,弥补认识不足,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开展不同形式合作以集思广益。当然,在强化合作前提下,我们要重视个人的自主探究,因为只有在每个探究者对材料进行独立的分析、推理、判断基础上交流,才会发生真正的思维“碰撞”。
四、 调控探究过程,发挥评价作用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文化底蕴不足,对事物的认识还刚刚起步,在探究性学习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探究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点拔、校正与督促。在起始阶段,教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探究课题,共同设计探究方案;探究过程中,教者要把握探究方向,为学生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线索,指导学生反思与实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探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适时帮助并指导学生建立自信,以进一步提高探究的积极性;总结评价阶段,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探究成果,对活动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当然,教者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组织、调度好,而且要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共同探究。
采用激励手段,调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可展示探究成果,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我们注重过程评价,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记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看他们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积极参与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等等。每一阶段,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最佳探究能手”等奖项,用评出的奖项来激励学生。除此之外,我们要对语文试卷进行改革,要加大探究性试题的分值,评卷时对有创意的答题要给予奖励分,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会探究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