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04

[ 张晨晖 文选 ]   

尝试让学生写“书”

◇ 张晨晖

  引子一:
  开学初的9月,我班举行了“我们都十岁了”主题班会暨首届快乐中队读书节开幕式活动。活动前后,我组织学生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围绕活动写了《十岁的遐想》《我的读书名言》《邀请函》《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难忘的一天》《活动之最》《十岁的沉思》《十岁生日蛋糕》《好书大本营》《精彩的节目》《美丽的会场》十二篇习作。这些习作都是写在一张张精美的信纸上的,且每次写完都由我保管着。元旦前,我把这些习作全部发给大家。同学们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习作都惊讶于自己的劳动:短短的两个月自己竟完成了这么多的习作,且都是在课堂上写的。我让学生将习作整理好,进行修改,并写了一份目录。最后又发给学生一份红红的封面。呀!一本书!一本自己写的书!学生兴奋极了。原来写书并不难!我又建议请家长给书写序。家长看到孩子的习作,兴奋程度不亚于学生:不知不觉,自己的孩子竟写了一本书!还有热心的家长将孩子的习作重新打印并编辑上活动的照片,成为精美的《我的十岁生日》一书。从此,我们班的很多孩子视作文为乐事。
  引子二:
  5月是养蚕的季节。我组织学生养蚕,并要求按书的形式记录养蚕日记,可写可画。学生先做出了各式各样的书:有风琴式的,有折扇式的,还有旧物新用——将旧书糊上新纸……接下来的日子,学生兴趣盎然地饲养着、观察着、记录着。那段时间,学生最兴奋的事就是回到家用学校发的桑叶侍弄蚕儿,再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画一画。这种激情一直持续到一个月后蚕儿结茧。6月中旬,班级进行了养蚕日记大赛的评书活动:看谁编的书最精致,看谁写的日记最完备最精彩。我看着学生的杰作真是爱不释手:有把书剪成苹果等各种形状的,有剪贴蚕儿的图画的,有给每段文字配画甚至画上漫画的,还有把蚕儿最后抽的丝也贴到书上的。那一本本出自学生之手的书形状各异,五彩纷呈。最长的一本书竟有三米多长,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而且,每段文字旁都配上了画。
  反思:小学生害怕写作,原因之一是我们进行的是一篇篇的习作训练,而这种训练无法让孩子进行可持续的习作与研究,以及思考。我们的学生一直在一篇篇地写文章,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写文章,不知道目标地写文章。写作教学缺少真正的目标,孩子的目标任务就非常模糊。虽然课程标准每一学段都有着一些规定,但这种规定表现在课堂上,并没有具体起来。
  其实,许多国家的写作是从写书开始的。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学校,从一入学就给孩子具体的写书理念,让孩子认识书,认识书是怎么写的。美国的小学生一入学就在图书馆度过,并且引导学生写第一本书,即《我的一家》,按照图书馆书的模式去做书、写书。现在的日本写作教材,不再像我们现在的教材那样编写,他们一个学期就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以书的形式来写。
  假如我们基于现在的写作教学模式,一个学期让孩子以某一个他们能够接受的题目写写“书”,也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用几篇、十几篇或几十篇习作构成书,把课程标准的目标实现转化成“书”这个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物,让孩子有真正意义的、非常厚重的成就感,孩子们将喜欢上习作,并轻松写作,写作教学将是一件非常综合的有趣的事情,学生的习作将会绽放七彩。其实,“写书比写一篇文章容易!”因为写书能唤醒学生、调动学生,去完成那个非常具体的目标。
  通过写书还能传达给学生一种责任。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的习作写完就交给老师了,不管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去修改,事实上他们还是没有用心修改。但如果写书就不是这样。因为写书要不断修改,从目录的调整,到内容的完善……让学生在写书的过程中懂得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劳动,写作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
  设想:一、 如何指导学生写书?我从实践中归纳出:第一,确定一个项目,以此项目为中心拟订一些话题指导学生编目录。比如,我让学生先设计自己从哪些方面写“我的一家”,如家庭人物,家庭趣事,家庭摆设,家庭宠物,家庭出游……这是第一步指导,这种指导孩子感觉到先列个目录是重要的,当他们列出一个目录后,自然感觉到要一篇篇完成才行。第二,开始围绕目录不断充实写好一篇篇习作。在他们感觉写不出什么时,讨论提供方法。第三,修改调整目录,完善习作内容。第四,关于序等的写作,可以请自己的父母等亲人来写。第五,指导学生“出版”:打印、装订。
  二、 如何把学生一次次的习作纳入到一个项目之中,编成一本本书?这是写书的关键,即把写作当作项目来认识,来设计。这个项目不是我们的备课,不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行为,而是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是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来设计的。很明显这是比较难的工作,当然这也是写作教学的方向性工作。写作还应从明确整本书的目标开始,如果给学生每年一本书的习作目标,并且在一开学就告诉学生这个目标,告诉他们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项目把每一篇文章写好后,修改后,放好,一年后装订成一本书就行了。别看图书馆中的书很厚,也是一页页写出来的。
  三、 如何丰富孩子的生活,围绕孩子的生活来确定项目内容写书?让孩子的生活复苏,是孩子喜欢习作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孩子的童年肯定不是空白,肯定发生过许多事,他们对世界肯定有着自己的认识。我们要把有利于学生成长、激励学生成长的东西还给学生。所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开展多彩的活动,挖掘生活中的话题,就能引导孩子写习作。给他们一个场景,一个曾经有过的场景,特别是那些有意义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四、 让父母参与孩子的编书,让书收藏孩子童年的生活。学生在童年留下的文章是一种财富。孩子写的东西,不是垃圾,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不能说保存与否无所谓……我们对孩子的一切都要用心保管,这是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学期下来,请家长参与把孩子的文章、小发明等等放在一起装订成册,甚至写一段序,保存好,每学期都如此,整个小学阶段肯定会有好多本,整整齐齐排列在书柜里,那是对童年的收藏,是对孩子习作的激励。
  期待:写书活动在我班悄然兴起,许多学生已有写书的主动意识:外出旅游回来后,写一本游记(一学生一本游记达三万多字);毕业前以书的形式回忆《我的小学生活》,以书的形式写《我的同学录》……我更是有意识地引导: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并记录自己在这些节日中的活动写《中国节》;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复印装订成册……但愿这样的活动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但愿有朝一日能正式地出版几本学生写的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尝试让学生写“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