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故事情节。
2. 学会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把握乡下老汉的形象。
3. 学会用朗读法、比较法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乡下老汉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品味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及作者评论的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再过两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以一个儿子或女儿的名义,怀着庄重的心情跟着老师一同写下“父亲”这一称谓。请同学们就写在刚发的材料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父亲称谓”四个字)
师:大家完成了没有?
师:好的,都完成了。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思考,“父亲”这一称谓意味着什么?(同学们都陷入了思考状态,一分多钟后)
师:老师想请第一个写好的这位女生发言。(这位女生面带笑容很大方地站了起来)
女生1:我想“父亲”这一称谓意味着力量和爱。
师:为什么这样说?
女生1:我家里的力气活基本上就是我爸爸在干,同时他也没忘记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
师:刚才这位女生说父亲是力量的一种象征,比如说像家里买米扛煤气包上楼等这样的力气活就是父亲承包了,同时平常也很关心她,给她爱和温暖。
女生2:我觉得父亲的爱是默默的,含而不露、隐藏着的,和母亲的热烈、外露有明显的区别。
师:这位女生的补充真好,她告诉我们每个人,父亲对子女也有爱,也有柔情,只是这种爱不明朗、不彰显,但我们每个做儿女的都能感觉到(老师板书“柔情”)。今天老师就想带领大家走近一位既对得起“父亲”这一称谓,同时又具备万般柔情的父亲——乡下老汉(老师边说边板书“乡下老汉”,同时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
二、 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对作者方冠晴熟悉吗?读过他的作品没有?
(众生摇头没有)
师:这位作者应该能算作我们中学生的朋友了,在近些年的中考试卷上常用他的作品做阅读文章,并且他也是《读者》杂志的签约作者,《读者》上经常登载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对着大屏幕来把他的创作原则的红体字部分齐读出来:学会感动学会爱。因感动而爱,再因爱而善感。只写感动我的事,以及我爱的人。
(众生高声齐读)
老师:大家读得很整齐,声音响亮。我们今天就要从他的这篇文章中读出爱和感动。请同学们快速标上小节号,浏览一遍,看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两分钟后众生七嘴八舌:记叙文)
三、 整体感知
师:对,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来读。还是让我们先来熟悉故事本身吧。一共19小节,老师先示范朗读第1—3小节,其他16小节想请四位同学每人读4小节来合作完成,好吗?(第四小组有两位女生、两位男生被老师邀请站了起来)
师:在朗读课文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听朗读中的错误并把常用成语或四字词语勾画出来;二要从整体上去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第二点在大屏幕上展示)。
师:好,文章读完了,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样?哪位表现最突出?
众生:都蛮好的。第二位女生读得最好,最有感情。
师:第二位女生读得确实不错,尤其最后一小节“关乎的是父亲的称谓和父亲的柔情”一句不但声调高上去了,而且注意了声音的延长,处理得不错,非常可贵。我们有没有发现他们四人朗读中明显的读音错误?
众生:没有。
老师:嗯,老师几乎也没发现什么,刚才大家的表现如此之棒,老师期待下面能有更多的精彩出现。现在请同学们回到前面老师提的这个问题上来,还记得本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大屏幕出示此问题)
生:本文记叙了一位乡下老汉的儿子因为与别人发生口角被打了,凶手逃跑老汉去追,凶手跳进冰窟窿时老汉又舍身去救,记者采访时他道出了实情。
师:同学们觉得她的概括怎样?
众生:太长了。
师:是太长了,语言不够简洁,请用少点的语言,照着“什么人、做了件什么事”这样的路子来说,好吗?
生:一位乡下老汉舍命救了一位伤害他儿子的凶手。
师:这位男生概括得怎样,不错吧?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四、 梳理情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大屏幕出示“梳理情节”几个字 )。同学们可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方面来说说。比如同学最爱看的高潮部分内容是什么?
生:(在座位上嘀咕):是乡下老汉跳进冰窟窿救凶手后病倒了。
师:大家能认可吗?
众生:能认可。
师:结局部分内容是什么呢?
生(举手):是乡下老汉在记者采访时道出救凶手的实情。
师:不错,那故事的开端、发展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概括呢?
生:我认为“开端”是老汉儿子被人打后凶手逃跑,老汉发誓要将凶手捉住;“发展”是说“老汉去捉凶手”。
师:发展部分说成“老汉和警察一同去抓凶手”是不是更符合原文意思呢?
师: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梳理出的故事情节符合故事本身,非常不错,老师想给大家整合一下,请看大屏幕(老师出示大屏幕):老汉儿子被打成重伤后凶手逃跑→老汉与警察共抓凶手→老汉跳进冰窟窿救凶手后病倒→老汉在记者采访时道出真实想法。
五、 走近人物
师:从情节的梳理可以看出本文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真实可感,那你觉得文中的乡下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屏幕出示此问题,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有人举手想发言)
生:我觉得老汉是一个爱子心切的人,我从老汉儿子被人打成重伤昏迷躺在医院时他“寸步不离地守在儿子身边,终日以泪洗面,心急如焚。他恨不得把凶手抓到面前来,生生撕了”一句中看出的。
师:(将“爱子心切”四字板书在黑板上)你找到的这句很好,再请看看哪几个词最能表达老汉疼爱儿子。
生:“寸步不离”“以泪洗面”“心急如焚”这几个词最能表现。
师:你能带着父爱的情感重读这几个词来体会一下这两句话吗?
(生带着感情读句子)
师:这句中“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生生撕了”是怎样表现父爱的?
生:“心急如焚”指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生生撕了”指活生生撕掉,就像家长生气时撕掉我们考得不好的试卷,这个词在这里写出了老汉对凶手的痛恨、愤怒,从而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师:嗯,说得很有道理。乡下老汉还是个什么人,请同学们继续敞开心扉依据文本来说。
生:我觉得乡下老汉是个善良的人。“善良”可从第七小节老汉舍身救凶手看出。
师:(板书“善良”)你能读一下这一节吗?(生读该节)这一小节对老汉作了什么描写?
生:神态和动作描写。
师:哪几个词写神态?哪几个词写动作?
生:“吓呆”“略一迟疑”是描写神态,“跳下”“救”是描写动作。
师:“吓呆”是因为乡下老汉没料到凶手会不要命地往冰窟窿跳,那“略一迟疑”一词你能揣摩出乡下老汉当时为何迟疑,他心里会在想什么。
生:乡下老汉可能在想,这凶手竟不要命地往冰窟窿跳,我到底要不要救他。但他还是“跳下”“救”了,从中能看出老汉的善良。
生:我觉得乡下老汉除了善良外还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我从第17小节“凶手也是人呀,也是爹妈生父母养的,他犯的也不是死罪呀,他要是死了,他的父母心中,又是什么滋味”一句老汉所说的话中看出来的。
师: 嗯,说得有道理(老师板书“善解人意”)。这段对老汉的语言描写不仅能看出老汉的善解人意,还能看出老汉的什么特点?一个什么词合适呢?
众生(小声地):宽容。
师:对,宽容,还有他的仁爱。(老师板书“宽容”、“仁爱”)这从最后一节的“爱,是能够互通的。真正富有爱心的人,自己尝过的痛苦,就不忍心再让别人去尝”这句对老汉的赞美评价中可以看出。请同学们围绕乡下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继续说下去。
生:我觉得乡下老汉还是个刚烈的人。这个词出现在第9小节,他的刚烈的性格主要表现在第3小节“他说,凶手就是逃到天边,他也要把他抓回来,让他伏法”一句和第4小节的“百般奔波”“四处打听”两个词语上。
生:我觉得这两处也可以说是老汉的执著和坚持。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老师板书“刚烈”)。我们知道“刚烈”是指一个人刚强而有节气,老汉所说的这句话确实能看出他性格的刚强,为了儿子的那份执著和坚持。
生:我觉得乡下老汉还是个聪明机智的人,这从第3小节老汉“打听到凶手藏匿的地方,于是通知了派出所,与警察一起去抓。但凶手实在是太机敏了……他一个人抄近路到前面去拦截”这段话可以看出。
师:这位同学的眼力真不错,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这儿确实能看出老汉的机智聪明(老师板书“机智聪明”),他知道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惩处凶手解决问题,看来老汉很有法律意识,从中也可看出我们国家法律已经深入民心。
生:我觉得乡下老汉还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儿子被人打成重伤后,他就担负起一个父亲该做的一切事情:照料儿子、追拿凶手、帮儿子处理整个事件……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太棒了,他虽然没在文中找出某一句子来说,却能联系整个事件的始末来分析,很独到,很有说服力。父亲的这份责任其实也是前面第一位女同学发言中“力量”一词的体现。父亲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平常干活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在儿女需要时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上。(老师板书“有责任心”)
师:同学们睁开慧眼、各抒己见,对老汉的评价很是在理很得当。在文中人们对乡下老汉的行为也有评价和议论,在哪一小节,请同学们找找看。
众生:第9小节。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好吗?(全班高声读出第9小节)
师:这一小节人们对乡下老汉跳进冰窟窿去救凶手一事议论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众生:糊涂。
师:请同学们用笔圈出这个词,那老师把“糊涂”一词板书归纳在“乡下老汉”的为人形象里,大家同意吗?
生:(全体高呼)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老汉其实一点也不糊涂。人们说他糊涂是在不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前说的,当人们真正了解后就会被他的行为所感动。
师:老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人们的感动又在哪儿?你带领大家一起读出来好吗?
生:在第17、18小节(该生带领全班同学齐读第17、18小节)。
六、 品味语言
师:老人抓凶手和救凶手都出于一个目的,老人也有两句相同的话,是什么?请找出后全班齐读。
众生:他抓凶手,因为他是父亲……他救凶手,也是因为他是父亲,他懂得,失去儿子对父亲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师:这两句看似相同的话,前面老汉在什么的情境中已亲口说出过,请找出。
众生:第12和第14小节,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过。
师:下面老师当记者提问,同学们当老汉作答,我们一起把这四小节读一读,好不好?
生:(全班齐答)好(并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四小节的朗读: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一连奔波几个月,誓死也要抓住凶手呢?我是父亲啊。那为什么凶手落水后,你又要救他,你不恨他吗?我是父亲啊)。
师:让我们一起抬头看大屏幕,品味下面两句话:
老汉说:“我是父亲啊。”
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
它们的意思一样吗?所有在场的人都认为老汉答非所问,他答非所问吗?该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老汉在第17小节已经道出了他所说的这两句的不同含义,也就是他当时的真实想法。
师:请你有感情地把第17小节朗读一下,好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7小节)老汉的想法十分简单,他说我儿子差点就没了,在他三天三夜没有苏醒的日子里,你能体会得到,一个父亲心中是怎样的滋味吗?凶手也是人呀,也是爹妈生父母养的,他犯的也不是死罪呀,他要是死了,他的父母心中,又是什么滋味?
师:这段话确实能看出老汉既能站在自己当父亲的角度想问题,又能站在凶手父母的角度想问题,很让人感动。那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为何不说“我是父亲”,而要说“我是父亲啊”,加“啊”和不加“啊”效果有何不同?可以四人一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2分多钟)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直接说“我是父亲”能显出这位父亲很果断很坚决,是可以这样回答,但似乎缺了一种感情,也可以说缺少的是一份柔情吧。因为“啊”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词,用在这里能表达出作为父亲的坚定中的那一份像母亲一样的情怀。
师:这位女生代表小组的发言很精彩、很有道理,老师看到下面的同学在边听边点头。谁说“父亲都是木头人”“男儿不相信眼泪”?父亲一旦动情、男人一旦流下泪水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察看灾情,指挥救援。当看到温总理含着泪水说“孩子,不哭,不哭”时,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泪水都控制不住地滚落下来了,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男人情怀,这是一种责任和力量背后的柔情,怎不叫人感动?(老师声音激动,热泪快要落下)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师:(平静一下心情)听出来了,大家都用了非常强烈的感叹句式来读了这两句话,请看文章中用了感叹号了吗?
众生:(摇头)没有。
师:既然这两句都是一份父亲坚定中的柔情表达,为何不用感叹号而要用句号呢?感叹号不是更能表达人的情感吗?再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议议,看看哪一小组发现其中的奥妙。
(众生讨论热烈)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意见是:作者之所以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表达是符合这位乡下老汉性格的,因为乡下老汉长期生活在农村,一辈子跟泥土打交道,所以他的性格是朴实无华、憨厚耿直不张扬的,他说出来的话不会慷慨激昂而成为豪言壮语,用句号正符合老汉的性格,很恰当。
(全班掌声一片)
师:(激动地)我们的同学真聪明,已经能够联系生活环境对人物的性格的形成和影响来看问题,而且看得准确、透彻,好!请再一次给予掌声鼓励(全班同学热烈鼓掌)。刚才这两句话理解得不错,那下面作者评论的话该怎样理解呢?(大屏幕出示作者评论的话:生命是宝贵的,哪怕是一个罪犯的生命也值得珍惜。爱,是能够互通的。真正富有爱心的人,自己尝过的痛苦,就不忍心再让别人去尝。这与法与理无关,关乎的是父亲的称谓和父亲的柔情)
师:请同学们先齐读这段话并且思考:它有几个层次意思,分别怎样理解?
生:(高声、有感情地齐读)
生:可分两层。第一层到“值得珍惜”止,后面是第二层次。第一层的意思告诉我们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因为爱能互通,所以我们要懂得用爱去关心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