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科书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内容,每一册都安排专门篇幅加以呈现,使整个小学阶段形成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系列。这是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是语文教学内容创新的突出表现,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对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升华,乃至对其它各科的学习直至终身学习,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如坚持说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要有起伏,语流要畅达,语速要适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 激励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习惯属于非认知因素,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我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情感。在做得好的学生中树立榜样,给予奖励,给学生成功、满足感;有进步的学生加以肯定,体验得到别人重视的心情;对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帮助建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志品质,从激励做起,循循善诱。
二、 激趣把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保证。
低年级教学重点是正确地书写生字和读通课文。读课文时,为了保证大家都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我交给读书学生一个任务,读书前检查同学们准备情况,是否捧好书,姿势是否正确,如果没准备好就不读,也可以直接点名,然后开始读。同学们发现读错先做记号,等读完再提意见。长期这样训练,既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勤于表达的好习惯,又教育他们做一个尊重别人、有礼貌的好孩子。在读生字和书空笔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宣布选小老师,学生争着发言,而且声音洪亮,使重点难点训练扎实,并养成积极发言、发音响亮的好习惯。
三、 激活
1. “一周一讲比口才”活动,使学生获得敢于自我展示的自信。每周口语交际课,都安排1—2名学生讲故事。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提前准备。对于部分自信心不够强的学生或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我事先做好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演讲,师生做专门的记录和适当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此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口语表达习惯,增强学生敢于面向全体同学展现自我的意识和自信。
2. “一周一诗比朗诵”活动,提前让有兴趣的学生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利用中午到校时间抄给同学,使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高,并培养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学生一周至少背诵一首课本以外的古诗,以卡片或积累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文配上图画或解说。
3. “一日一述比收获”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把在学校学的知识转述给他人,或向家长汇报,读课文、背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根据课文特点与家长合作分角色读或表演课文,讲解词句的意思,也可与邻居小朋友交流。我还要求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讲普通话,这样,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既巩固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增强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反复进行,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得到巩固。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