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07

[ 许永霞 文选 ]   

扬起阅读的风帆,让生命浸染书香

◇ 许永霞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寻源是基础
  读什么?这是指导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权衡的立足点则是孩子的兴趣,激发与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的看法是:
  1. 顺应孩子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那些漫画卡通、鬼怪神话甚至荒诞离奇的儿童作品会成为他们的最爱,就会理解那时候他们为什么眼睛发亮、精神振奋,我们就不会再苛求,硬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塞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吧!我关注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与孩子们聊他们读的东西,听他们的看法,鼓舞了他们的后续阅读。
  2. 重视教师推荐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向往。扬起阅读风帆,让生命浸染书香,向孩子推荐经典名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有意识地利用大课小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阅读课上推荐一些适合的少儿名著简版本。我慢慢发现,教室里的书多了起来,有的同学居然啃起了原著,尽管他们还“嚼”不透,但毕竟起步了。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寻径是关键
  有了书,该怎样读呢?“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不加选择地阅读会造成阅读浪费。毕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阅读品位。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努力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
  1. 抓住时机引导读
  (1)以教材为点扩展读。在阅读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向学生推荐《尾巴的功能》;学习《三顾茅庐》,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真假美猴王》,向学生推荐《西游记》。这样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以活动为中心辐射读。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例如:针对学校要创办“省级绿色学校”的实际,我们引导学生查阅收集整理关于正反方面的环保材料,并办环保手抄报;举办“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有关的材料。以活动为中心进行辐射读,收到了综合效应。
  (3)以信息媒体为线发散读
  在实践中大胆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例如学了《草船借箭》后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引导学生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全家总动员”等电视节目,看完后指导学生写收视手记,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阅读量加大,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交给方法巧妙读
  (1) 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例如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教材中选用了部分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可作走马观花的浏览。
  (2) 吸收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阅读此类读物既不追求速度,又不能观其大略,且文本语言也不精美,不适合背诵积累,因此就要在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识记。
  (3) 细品性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阅读的书籍不同,采取的阅读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灵活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3. 做好读书笔记
  (1) 引导“画图”阅读。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在笔记上,把自己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2) 引导“摘记”阅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精美的文章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优美的词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平时记记背背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中去,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才快乐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像散步一样轻松,读书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自然,学生才会获得快乐。为此,我们开设了阅读指导课,让学生用心倾听书的声音,与文本、与作者作心灵的对话,用心去感悟书的乐趣,真正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
   1. 用心倾听书的声音
  “宁静致远”,读书就是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怕孤独。不仅要专心致志地读,更要专心致志地思考,用心倾听书中的声音。
  第一次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的最后两段文字打动了孩子们的心。
  我没有说话,而是把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一段资料打在了投影上。我让孩子们再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但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2. 用心感受书的乐趣
  尼采说:“读书是在别人的知识与心灵中散步。”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学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就带着孩子们读了冰心的一系列文章《笑》《往事》《寄小读者》。
  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得以安静;读书,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读书,是一种永远的牵挂,读书更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
  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让孩子在书海中畅游吧,让浓郁的书香开启孩子智慧的人生之路,让孩子的生命浸染书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盘湾小学]

扬起阅读的风帆,让生命浸染书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