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诱惑是无法阻挡的,我要寻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和我的学生一起穿行。对于《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参的定位是“母亲节制的情感表达”(单元目标)。这个不错,相对于马尔克斯经常性的狂欢式的表达方式,这的确很有特色。但是教参只讲到小说中母亲内心悲痛的外在表现是异乎常人的镇静(节制),以及这镇静里彰显出的一个人的尊严和无边无际的母爱。
我以为,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是不是只想表达母爱的伟大,甚至他是不是在表达母爱的伟大,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注意到了小说当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细节:“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
“圣彼得的钥匙”代表什么?“生了锈”,而且几代人想象都“生了锈”又是什么意思?我想马尔克斯绝不是随意为之,而必有深意。圣彼得是耶稣大弟子,耶稣让其掌管天国的钥匙,那么这钥匙象征的就应该是拯救,代表一种救赎的力量。“生了锈”极有可能是指拯救的路受阻,上帝的爱与宽恕被遮蔽。只是这救赎的力量指向哪里,依然值得思考。那么再看看小镇上的人们得知小偷的母亲到来后的反应吧。“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窗子外面净是人!”
他们在干什么?看小偷的家属!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圣经》中上帝和妓女的故事。“一天,众人将妓女带到耶稣的面前,个个义正词严地问耶稣要怎么处置她才好。很多人在喊着各种残忍的处置方式。这些人里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就这样一直吵着,闹着,很多人往妓女身上吐口水。在大家的吵嚷声中耶稣对妓女做出了处置——耶稣对所有人说:“你们谁认为自己到现在为止没有犯过错,就可以先用手中的石头打她,直到打死她为止!”
那一刻,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看着自己手中尖锐的石头,谁都没有动手。过了很久,有一个人扔下自己手中的石头转身离去了,慢慢地所有的人都以这种方式离开了,留下了耶稣与妓女。耶稣把妓女放了下来,让她离开了。
上帝是讲爱与宽恕的,但是人们宽恕这个小偷(暂且不论这个“小偷”成立与否以及他可能有的动机)了吗?没有。自以为善的人们围观他们基本毫无认知的恶(看小偷的家属)!想想我们也常常是围观人群中的一员,想想神父也没能超出庸常的善恶(“您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想想雷薇卡太太甚至想都没想就眼睛一闭打死了所谓的“小偷”,让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多么艰难,拯救有多么艰难,凡俗之中庸常善恶的力量有多强大!
所以,为什么那束枯萎的鲜花让我们战栗?为什么母亲的镇静让我们觉得高贵?正是因为母亲表现出了对这种庸常善恶的反抗(尽管她可能不自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尔克斯在小说里极有可能表达了对这种剥夺了个体之间自由的爱的庸常善恶的厌恶和批判,表达一种人性的悲悯。生了锈的钥匙如何来消除锈迹?要靠人性的悲悯,而母亲正是这把救赎的钥匙。
我觉得,这样解读,才更有可能接近马尔克斯的本意。当然,小说家不会把答案告诉我们。“小说家不会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过活,不会告诉你作品有什么指涉,不会告诉你任何可以被缩减、撮要、归根结蒂的方便答案,因为可被视作寓意层次的方便答案通常都是一个蠢答案。”(张大春《小说稗类》)
基于此,我整理了一个基本思路。
从单元目标出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节制的情感表达”,再分析文本。从母亲的节制到神父的节制,再到马尔克斯的节制。母亲的节制最显性,让同学们通过对母亲动作神情和语言的体味揣摩,并通过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倾诉做比较,理解母亲面对被当成小偷打死的儿子的死亡时的镇静(尽管心下波涛汹涌),以及镇静中彰显出的尊严。神父的节制也通过其语言揭示,并联系其身份(神父,凡俗中善的代表,尽管理解上帝普遍的爱却又超不出庸常善恶)理解。最后是马尔克斯的节制。从小说中的细节“圣彼得的钥匙”出发,联系小镇上围观的人群,让学生体味出现实中庸常的道德力量有多强大,以及马尔克斯对这种剥夺了个体之间自由的爱的庸常善恶的厌恶和批判,从而理解母亲形象的高贵(因其恰恰表现出了对凡俗中这种庸常善恶的反抗——救赎的钥匙)。马尔克斯通过“简洁和不动声色的叙述”告诉我们这一切,这正是马尔克斯的节制。
这节课上完,反响不错,大家一致肯定了我的努力。这也让我受益匪浅:小说的阅读指向尽管有多重性,但独特的角度,深入的挖掘更能激发学生再阅读和探寻追问的兴趣;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也给了学生更深入思考的动力。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相得益彰,确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