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76

[ 沈玉芬 文选 ]   

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摄取

◇ 沈玉芬

  一篇文章被选进教材后除原生价值外,还被赋予特定的教学价值。从不同视角审视教材,摄取教学价值,就必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 依据文体特性,循“像”练“言”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就不同的文章提出阅读目标。以散文为例:散文,是抒情文;散文,个性鲜明,文如其人。散文取材,必须为“神”服务,这“神”就是统帅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聚”。 这是散文最基本的特点。
  《心田上的百合花》是林清玄写的散文。他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株百合花努力地生长、开花,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要相信自己,最终会开出世界上最靓丽的花朵!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这朵百合花开在作者的心田里。统领全文的“神”就是百合花带给我们的启示。而全文读来,“神”如此清晰的关键是在于作者刻画了百合花的形象,使无形的精神之美体现在有形的事物中。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以简简单单的“这是一株怎么样的百合”为切入点,着重欣赏百合花的形象,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形象,通过直接描写的词句体会形象,间接描写的词句凸显形象。由此,依据文体特性,循“像”练“言”,一朵有着纯洁的信念的百合花开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散文的教学价值也得以彰显。散的是作者飘逸的文字,聚的是作者坚定的信念。而教者的教学风格也是如此,从而达到了文风和教风的高度一致,高度融合。
  二、 领会编者意图,由“点”及“面”
  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语文教材内容往往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学价值也往往通过教材的设置,甚至是练习的设计来体现。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这是《学会合作》一文中的迁移练习,即运用这一自然段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这样的练习在苏教版教材中屡见不鲜,这样的练习体现了编者一个非常清晰的意识: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两者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
  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作文的训练,这一点教师已经认同,并且也已成为运用于教学的时尚。但是在运用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有人把这样的训练孤立进行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需迁移的表达方法正是体现全文教学价值的核心,而是为练习而练习,为练笔而练笔。《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最鲜明的特点是层次清楚、有头有尾、首尾呼应。而第二小节是表现这一特点的最典型的段落,开头观点鲜明地提出:我们任何人在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接下来以三个句式相同的分句条理清晰地举例说明了这个观点。最后又以“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为结尾。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这一段是全文演讲特点极为鲜明的一个段落,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完成这一练习来以点带面展开教学。即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所体现的教学价值作为教学的一个“点”,使教由“点”到“面”,形成了一条广阔的信息宽带,它的最终点都是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 把握作者思路,遵“路”识“真”
  《桃花心木》一文,作者写的是平平常常的种树故事,他借种树之道比育人之理。在叙述时层层设疑,引人遐思,最后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正由于作者逐层设疑,留有悬念,才使种树人的举动时时牵着读者的心。这正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这样才令读者读得兴味盎然。如果一下子就告诉你结果,一眼就看到底,那文章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就叫“曲径通幽处”。最美的风景往往在幽深之处,需要探,需要寻,才更有趣,而老师把握作者的思路后,就得巧妙地带领学生去探寻幽深处的风景。
  《桃花心木》一文作者借一件事情,寓一个理,这件事情在写的时候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认识作者的意图,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教学价值。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确实也不能只停留于感受到一份情,悟到一个理。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胡立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因为每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所负载的言语智慧是全面地、综合地、整体地体现在其中。”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哪怕是一个词语的言语智慧,都与整篇文章有关系,归根结底都是由文章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决定的,从而与其他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把各种能提供确定教学价值的元素整合起来,成为一个不容分割的主体,就一定能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摄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