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80

[ 钱玉云 文选 ]   

也谈“导学”

◇ 钱玉云

  何为导学?笔者以为“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以语文教学为例,阅读是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而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弘扬个性的过程。” 很明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在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从哪几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呢?
  一、 引导学生培养语感。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感悟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反应。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多朗读才能使他们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从而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
  二、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那就不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但能收获知识,而且能突发灵感,甚至发现别人难以察觉的问题。
  如上《狐假虎威》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有个学生读后立即说:“不对,森林里还有大象、狮子等大的动物,它们是不会被吓跑的。”老师和学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
  三、 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学生都喜欢课外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样还怕对书中内容不理解吗?
  四、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我们知道开展必要的争论,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探疑发问,学而不能发现问题,犹如猎人不善于发现猎物的踪迹一样,必然所获甚少。我常针对疑点,组织学生展开争论,寻求正确答案。在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五、 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上怯于发言的学生很多,他们普遍存在两大顾虑:一是担心答错现丑;二是害怕同学嘲讽。这时候,教师就要打消他们的顾虑,使他们明白,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就是因为不懂或懂得甚少,出错很正常,学生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习惯。
  六、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课外阅读不完全受教师和教学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特别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指导他们读什么书,指导他们怎么读,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内容,指导他们发现问题,教师要把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空。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让导学的新模式真正发挥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浒零小学]

也谈“导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