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爱写、乐写?近年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 引领学生观察生活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依然有生命力。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自然界和社会更是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教会学生观察。因为作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写作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平时我总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捕捉生活素材,开启写作源泉。
二、 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阅读,该背的要背诵,该记的要记牢,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探寻谋篇布局的技巧,达到借鉴运用的目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听、说、读、写”四字足矣!老师不必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必入木三分地钻探,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去充分体验,让他们在读书中与文本对话,揣摩文章的意思,熟记文章的词句,有了长久的文字积淀,才能厚积而薄发,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堂积累优美词句。要使文章精彩,优美的语言和词语是少不了的。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名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三、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结合语文课文上的要求读《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名著,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自备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建立了班级读书专帖,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打成文稿进行发送,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学生的习作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四、 鼓励学生勤动笔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光阅读不动笔,肯定不行。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乐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深刻的感受记下来,这样不仅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技巧也会逐渐提高。到那时,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确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有了立意较新的习作,教师可以推荐,向报刊投稿,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开学以来我把学生的习作向市网校投稿,班级有60%的学生有文章被录用,还有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习作,充分表达了他们的童心、童趣、童真,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经常留心各种报刊杂志的征文消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即使石沉大海,也是在为成功打下基础。同时,每学期我坚持把每位学生1—2篇成功习作编印成班刊《小浪花》集。期末,请每位学生把它当作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丰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