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位教师在上《太阳》一文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太阳挂图,然后问学生太阳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很远。老师又问,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关系很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老师说,太阳到底有多大,多热,距我们有多远,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要了解这些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一课。接着,他就利用一些数据和事例把太阳的特点、作用等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也明明白白。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了,整节课充满了“科学味”,却没有了“语文味”。
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语文综合素养的滑坡。听这样的语文课没什么趣味可言。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 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1. 挖掘唯美细节,把握情感色彩
我们拿到文本后,就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即文本中唯美的细节。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考虑得太多,似乎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导致美文被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味道。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摒弃一些繁琐的环节,把课堂的重点设计为: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发现生活中的朴素哲理。和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一同呼吸一同律动……一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求某个情感点深挖细掘就行了。如品读《花瓣飘香》,就要引领学生品味感受体验小女孩对母亲的浓浓孝心;品读《孙中山破陋习》,就要引领学生对姐姐那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从而激起对封建陋习的无比仇恨之情;再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可抓住其中的一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来进行深挖细掘。这句话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我”刚开始感觉怎样?后来感觉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我”为什么感到自豪?通过感悟,学生从这句话,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必为自己与众不同而自卑,从另一个角度看缺点也可能是优点。
2. 注重情感体验,找准情感支点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必须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调动学生情感,教出课文情感。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紧扣“听”字,抓住阿炳辛酸的成长历程,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孤苦伶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他听到了什么呢?
生:(读课文)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是阿炳的师傅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怎么理解的?请说一说。
生:因为双目失明后,他再也看不到世界上的东西了,他心里会很难过的,所以阿炳会叹息。
师: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请把眼睛闭起来。
(生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生:看不见二泉。
生:看不见他的二胡。
生:看不见美丽的月色。
生:看不到静影沉璧的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师:是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地……齐读!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样,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文本“对话”,不仅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又让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局外人,而是与主人公共患难,体验双目失明所带来的痛苦,从学生动心动情的诵读中可以感觉到他们与阿炳的内心是贴得如此之近。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更是灵性的涌动、情感的流淌、内蕴的提升,富有浓厚的“语文味”。
二、 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语文味还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语文素养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记得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总忘不了文中的描写先生读书的样子:“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将头拗过去,拗过去。”这文中的先生可真的把语文味十足地读出来了。
对于意境优美的写景散文,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手段,明确“写了什么”,身临其境去品读,诱使其头脑中现出幅幅画面:如读《台湾的蝴蝶谷》就要读得眼前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彩蝶纷飞;读《鼎湖山听泉》就似见古木参天,流水潺潺,仿若听到泉水流动发出的像小提琴一样轻柔,像琵琶一样清脆,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各种声音。读《庐山的云雾》第二段:“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脑海当成照相机的底片,一幅幅画面在心灵间定格呈现。读《在大海中永生》,要引领学生动情地用音调低沉、节奏缓慢的、赋予强烈情感的语音“表达读”,这“表达读”是学生们对敬爱的邓爷爷的无比敬佩之情感,它会直接感染着、引领着、诱发着学生,使他们和文本、作者同悲伤、同哀悼、同怀念……这样,启发学生细细品读,其中言语有尽,而意味无穷了。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句读、重音、节奏、抑扬、快慢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了把课文读出味道,要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读的意识,但对学生没有要求,甚至不负责任,只一句简单的“读书”了事。学生就会变得盲目茫然,不知怎么读,甚至应付了事,以致无味可谈。二是教师就是不给学生读的机会,只顾分析来分析去,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恰当的精彩的点拨与评述,恰恰相反,通过好的渠道吊起学生的胃口,指导学生以“可视性”为目的进行品尝,进入意境,展示情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
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从“像石头似的”,你读出了什么?(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很快;老天鹅一点儿也不怕疼痛;老天鹅决心很大,意志很坚强。)仅仅只是扑打了这么一次吗?这样继续扑打下去,老天鹅可能会怎样?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味”浓浓的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