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第2课)一课片段: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并作批注,时间约五分钟)
师: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我期待着大家各抒己见!
生:古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想,把“儿童”与“游人”进行换位,说明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生:书上写道:“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师:原来,冰心奶奶是这样看孩子的!
生: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在这句话的下面划上破折线,签上你的姓名。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
生: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努力延续美丽的花期。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策!
孙建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教中有情、课中有智,他的课堂,如春天般蕴育着希望、充满着活力、回荡着激情。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如春风吹拂着孩子的心田,似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争先恐后地生长出的是灵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思想。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的理念更需要开放的操作。以上片段中,在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之后,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启迪性的教学环节——“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地外化表达。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评价与表达,绝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只言片语的重复,或者机械的一句“我认为……”之类公式化的套辞,而应该是个性化语言生成与表达的过程,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语言也是充满创新的。因此,学生的表达需要我们的点拨与诱发,需要我们对其语言方式的点拨、表达思路的启迪、思维方向的指引、情感表达的激发……整节课上,孙老师语言的工整、诗情、智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以自己的工整使学生的语言规范;以自己的诗情,使学生也诗情起来,以自己的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也聪明起来。再加上孙老师巧妙、机智而又不乏风趣的评点,让学生把文本带到心里去,让学生的心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给人以强烈的震憾。于是,学生的语言、心灵、思想,在春雨般语言的滋润中、春风般指引的评点中、春雷般激发的震撼中生长起来……
游人的春天在“儿童多行处”,孩子们的春天在他们自主而又充满个性的生长中,我们的春天在孙老师这样的课堂里!这一短短的片段,几乎凝聚了他所有的教学风格——扎实、灵活、创新、人文、激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