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失真”现象一直存在,缺少真情实感,缺少创意和个性。如何让小学生习作回归童真童趣,让小学生写真文、做真人,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强调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就想写、乐写、敢写。
为此,在习作中我尽量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各不相同。如要求学生写一种植物,我讲了要求,作了提示,就让学生自主拟题,学生们拟出了《家乡的豌豆花》《水中仙子——水仙花》《院子里的茶花》《八月桂花开》等题目。写一次小实验或小发现,学生们拟出了《逗蚂蚁玩》《小土蜂钻迷宫》《有趣的发芽实验》《甲虫“修炼”记》《看不见的字》等等,作文题目精彩鲜活。
二、 表达真实感受
“新课程”要求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生活充实,才会有表达欲望、才能抒发出情感。
为此,我经常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校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被同时调动,思维和情感都处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中,这样写出的习作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比如,每年重阳节,我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扫地、拖地、整理房间、剪指甲、捶背等,培养学生关心孝敬老人的情感。家乡一年一度的乐器展销会,我带领学生走进最大的乐器制造企业——凤灵集团公司,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劳技课上,带领学生走进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大棚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随着一年四季的变换,利用农村的天然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等等。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深刻感受,这些感受都在他们的笔下变成一篇篇色彩斑斓的习作,一篇篇充盈着真情的习作。我班学生的习作《腾飞的凤灵》获“凤灵”杯征文比赛特等奖,习作中的语句被凤灵公司制成宣传标牌。《摘草莓》《家乡的豌豆花》《爱不是磅秤》《快乐羽毛球时间》等习作发表在《成才之路》《百家作文指导》《校园文学》《小作家选刊》等报刊上。
三、 鼓励独特体验
教师尊重、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应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出发,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组织习作教学。差点的只要求把语句写通顺,篇幅不限,能表达就行;强点的学生则在选材立意和语句修辞上都应提出较高要求。不论差生强生,都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尊重学生差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敢于写自己想写的,这样习作自然就有血有肉、感情真实了。
有这样一篇学生习作《我帮妈妈做的一件事》,不同于大部分学生写的“我真高兴能帮妈妈做事了”或“妈妈夸我长大了,我很高兴”的结尾,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实感受。他先写妈妈让他去打酱油,他正在看书不愿意去。后来妈妈答应把剩下的钱给他买书,他才去了。买完酱油剩下好多钱,他心里乐了,能有好多钱买书了:“这次打酱油,妈妈可亏了本,我却捡到个大便宜,下次有这样的好事我还去。”孩童真实的心理跃然纸上。
作文是一门教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学问,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第一次写话开始就鼓励他们说真话,吐真情。注重个人体验,激发内心情感,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有效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溪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