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96

[ 陆咸喜 文选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 陆咸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课文4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3.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再造想象,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领悟寓言内涵,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式,学习巧妙的劝说方法。
  4. 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盘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能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用适当的语气,辅以表情、动作叙述故事。
  2. 能读懂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尝试运用寓言劝说别人。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画,导入故事
  1. 课件出示课本上“螳螂捕蝉”的插图,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故事吗?(接着学生的回答说: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 请一名同学自由地讲故事。
  3. 多么有趣的故事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螳螂捕蝉”的故事,去感悟它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迪。
  4. 板书课题,重点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螳螂”两个字,在此基础上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是天才的画家,是一个个出色的故事大王,他们对图画及寓言故事的兴趣是成年人很难想象的。通过看图画,讲寓言故事,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走进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试着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想一想,围绕着“螳螂捕蝉”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学生自由读书)
  2. 检查初读效果。
  (1) 指名读课文,师生合作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生字“侯”及“禀”的写法,理解词语“诸侯”及“禀报”的意思。
  (2) 讨论:围绕“螳螂捕蝉”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给每个部分列小标题。(预设:不听劝阻、巧妙劝说、打消念头)
  [设计意图:学好生字词,读好课文,理清脉络,既为下面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作了铺垫,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理清关系,畅谈故事
  1. 文中的那位少年在劝说吴王的时候,主要给吴王谈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就分布在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把它们画出来。
  2. 指名交流所画的句子,用课件出示(给三处“却不知道”加着重号):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着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 这里连续用了三个“却不知道”,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体会这句话中感叹号所表达的意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蝉、螳螂、黄雀的可悲、可叹。
  (2) 同学们能把这段文字的内容转换成示意图吗?(学生练习画示意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3) 蝉、螳螂、黄雀,它们在盯着猎物的时候,心里是多么地激动,而它们不知道自己身后所存在的隐患,在旁观者的眼里又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啊!那么我们在谈故事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想象成它们,用恰当的语气和动作、表情来表现它们的心情,用旁观者慨叹的语气表现它们的可悲可叹。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你们都是优秀的故事大王。(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4) 同桌之间谈故事,相互学习。
  (5) 指名上讲台讲故事,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复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复述故事不是要求学生背书,更不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并练习用个性化的语言,甚至辅以动作、表情,将再造想象的内容恰当地描述出来]
  四、 探究寓意,感悟故事
  1. 同学们都能做到有声有色地讲故事了,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呢?(学生交流)
  预设: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盘考虑,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
  2. 那个少年为什么要费尽周折把这个故事讲给吴王听呢?(吴王和蝉、螳螂、黄雀它们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3. 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节。
  出示课文第一节: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 吴王的眼前利益和身后隐患分别是什么呢?(楚国←吴国←诸侯国)在学生讲吴国所面临的隐患时,理解“乘虚而入”和“不堪设想”的意思。
  (2) 就是这样的道理,吴王却一时明白不过来,哪个词写出了他坚持攻打楚国的态度?结合本自然段内容理解“固执”一词的意思。指名用固执的语气读吴王的话。
  (3) 为了突出吴王的固执,课文中一连用了两个“死”字。
  出示: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讨论这两个“死”字的不同意思。
  4. 这样固执的吴王,许多大臣都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可是,这位少年用了一个故事却使他彻底改变了决定,课文最后一节是怎么写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①通过吴王和蝉、螳螂、黄雀的处境进行恰当的对比,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则寓言所反映的正是我们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这则寓言的内涵。②《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对几个词语的理解,正是缘于这样的理念]
  五、 联系实际,拓展故事
  1. 多么智慧、勇敢的少年啊!从他劝说吴王的做法中,同学们受到怎样的启发呢?(学生各抒己见)
  2. 是呀,有时候用含义深刻的故事去劝说一个人改变想法,要胜过千言万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今后会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去劝说哪些人呢?
  3.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寓言故事,它们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只要我们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它们,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设计意图:一篇课文就是一扇窗户,打开它,是为了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是为了欣赏更多更美的风景]
  [设计意图:将吴国的利害关系与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害关系对应排列,形成对比,既巧妙地浓缩了课文的内容,也能清晰地说明寓言的意思,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