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中学校园里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语文学习的现状。而翻开中考试卷,120分的分值中作文就有50分,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可见作文之重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著名教育家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发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呼吁,我想,这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三点一线”。
一、 贴近生活一点
修订版《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例如,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文:“我们来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并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且每个人都要去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过该行业的人。”别小看这样一篇作文,它起码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四种能力:抉择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了给作文提供具体、丰富、真实、细腻的素材,我们特别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力。有些同学虽然经历的事不少,家里家外,课上课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是到了作文的时候,就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往往无从写起。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这些事件中的真善美与得失感悟,学会以小见大,在生活中体悟人生。此外,还要注意文体训练与语体训练,教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又通过实际交往加深对语体和文体的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将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作文课堂才能富有情趣和魅力。
二、 教学有趣一点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样的作文课,不同的教师上,必然是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功力对激发写作兴趣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善于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乐于写作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题目亲近一些,文题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情感兴奋点上,让学生感受“自由”; 目标亲近一些,把作文目标巧妙地与学生需要结合,多与学生的快乐的生活经验结合,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方法亲近一些,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寻找、发现、积累、表达,找到自然美、思维美、人性美的门路,不断领略成功的乐趣。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建立积极的学习团队,也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那些望“文”生畏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增强其信心,为其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我曾尝试“合作作文”,受到了学生欢迎。我将学生按“好、中、差”三个层次组成若干个小组,作文前,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和构思,而后各小组可自由选择本组喜欢的作文方式或小组成员习作接龙,由一个人执笔,其他成员口述,成文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轻声细读,从作文的字、词、句、段、标点等方面进行自悟自查。每次作文后,我都会选择一两篇佳作进行张贴,并对入选的小组或个人给予表扬鼓励,在相互帮助下,作文困难的学生受到了启发,得到了锻炼,作文水平优良的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也取得了进步,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解放思想,以生为本,不拘泥于形式,作文教学就会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三、 讲评自主一点
鲁迅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传统的作文讲评课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长期处于被评改的被动地位,渐渐地学生也就失去了对作文的有效关注。其实,如果改变这种程序式的机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评改形式,将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让学生参与到习作的评改中来,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在讲评课中,我总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两三篇不同层次的习作,由学生自己上台宣读,鼓励宣读者大胆展示自我,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进行点评。为保护作者的写作热情,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我总是引导学生先从习作中吸取可取之处,然后再指出不足,而且采用“我觉得这样修改会更好”等语句来提出自己的建议。由于习作来自身边的同学,所写事例大多比较熟悉,大家参与的热情较高。朗读的同学既锻炼了自己的朗诵能力,又得到了同学的帮助;听读的同学,在鉴赏、分析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和修改的方法,在修改中使习作日臻完善。
在作文教学中,相对而言,我是更注重“改”的,始终坚持把作文批改贯穿作文全过程,并尝试运用多种说法,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作文批改,做批改的主人。如:巡视批改、朗读批改、学生互批、他人评议、集体评议、精剖麻雀、只评不改、注重反思等,经常性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交互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走向完善,走向作文评价创新的广阔天地,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 贯穿一条主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引导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作文教学中,我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树立生活教育思想,让学生享受抒真情 之乐。
坚持两个“自由”:内容自由,鼓励多写随笔,不限字数,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写不出来不硬写;思想自由,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花草树木,人情世故,心有所动,一吐为快,一事一议,一文一得。
把握四条原则: 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发展性原则,作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和谐性原则,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达到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打造作文教学的“活力课堂”,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只要我们不断地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着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