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笑脸多了,思维活跃了,热情高了,参与的教学活动多了,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欢愉融洽,整个语文课堂洋溢着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快要变成学生的乐园了。而让我的学生乐起来的就是他们手上的语文课本。
一、 乐读,赏其美
如果学生能够倾心读一篇精美文章或者读到文章的美妙之处、经典之句、精彩之段,那么学生必然心情欢愉。在这方面我做过很多尝试,我的做法是:
1. 诱读。如在教《九寨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说:“下面的一段话,只要你反复地去品读、咀嚼,你就会进入一个神奇的有趣的世界里,让你快乐无比,读到妙处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我给他们设置了一个诱人的前景,学生自然会好奇,读书欲望必然强烈,朗读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2. 助读。在学生朗读时,给他们营造与朗读相吻合的情感氛围,当他们的情绪达到饱满的时候,朗读就将成为学生此刻渲泻的需要。如教《在大海中永生》最后一部分时,我这样引读:“是呀,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师生共读时,我在黑板上涂上蓝色的大海,浪尖上飘着朵朵鲜艳的花瓣,同时用“春天的故事”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到“在大海中永生”时,调高音量,歌曲在教室里、在学生的心上回荡。此刻学生悲痛至极,纷纷要求:“老师,让我们再朗读一遍吧,可以吗?”
3. 赏读。如果学生十分喜欢课文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出来,让教师欣赏,让同学欣赏,那么这该是学生朗读的最高境界了。《小露珠》一课的朗读教学,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在指导朗读小露珠反射霞光,给植物带来生机的那一段时,学生们各自采用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有的低声诵读,有的高声朗读。当一位同学读到情绪高涨时竟站起来向全班发出邀请:“我们全班齐读这一段!”我脱口而出:“太美了!我也很想加入,你们愿意带上我吗?”孩子们兴奋了,感动了,师生又共同赏读了一遍课文。我们觉得这样的朗读的确是一种享受。
二、 乐品,尝其味
读书既要读出作者的感情,也要品出文字的滋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读了以后有何体会,越品你就会越觉得文字这东西太有意思了。
《燕子》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语用得妙极了:“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赶集似地聚拢来”“烂漫无比的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为了让学生认真地去品味这些文字,享受它们的妙处,我便在屏幕上打出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简化的文字。然后我让班上两名朗读最出色的孩子分别读这两段话。读完后我问:“谁读得好一些?”学生一致认为读原文的好一些。这一下另一位朗读的同学不乐意了,他说:“书上原文写得好,不是我朗读水平差!”接着,我就让学生分析原文文字到底好在哪儿,学生们的准确分析让我惊讶。他们在这种情绪激动的评读中,尝到了斟字酌句的美妙滋味。
三、 乐写,感其趣
国标本教材中所挑选的课文,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结构清晰,语言优美,适合学生仿作;还有一部分课文留有空白,给学生想象的天地,课文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宜学生练笔作文。《沙漠中的绿洲》主要介绍了阿联酋人民怎样使沙漠变成绿洲,又是怎样爱护这绿洲的,文中几处细节描写,表现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于是,我将这课的小练笔设计为“我是阿联酋土地上的一棵草(或一棵树、一盆花)”。学生很乐意写。当《生命桥》教完后,学生仍沉浸在心灵的震撼中,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开头是这样的:“夕阳西下,山谷间仍回荡着小羚羊声声悲切的啼叫,猎人们转过头,默默无言地向山下走去……”学生沉思后纷纷拿起了笔。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因和内因达到某种程度的吻合时,人内在相应的潜能或情感便被非常清晰地唤醒。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