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38

  

对常见高考作文复习方法的反思与矫正

◇ 颜 敏

  一、 对常见高考作文复习方法的反思
  在高考作文赋分不断增值的今天,与渐成系统且操作性强的其他语文知识复习相比,高三作文应试复习却一直是令人尴尬的软肋,五花八门、各行其是的作文指导最终生产出的只是高考考场上大批量的作文垃圾,因此,有必要对常见高考作文复习方法作一定的反思,以获得调整和矫正。
  常见高考作文复习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包罗万象式: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按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定话题(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话题展开若干小话题),一周或两周布置一次作文练习,目的是全面备战,致力全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体,适应各种题型要求,对各种话题内容都有所涉及,无一遗漏,撒下天罗地网,才能稳操胜券。
  第二种——培根固本式:每周不断地向学生输送时文、美文,以读促写。依据是多读才能善写,练内功、充底气方为制胜根本。
  第三种——见贤思齐式:全班集中评讲,推荐高考满分作文和顶尖佳作,帮助学生升格庸文,完成一次写作训练,开启下一次训练。近朱者赤,有满纸云霞的高考佳作示范,有老师切中肯綮的条分缕析,有个别庸文脱胎换骨的升格示例,学生的写作水平何愁不高?
  可现实情形是,“包罗万象式”导致学生各类文体、各种写法样样会,却样样不精,每一位学生都没有自己写作的“绝招”。“培根固本式”方法没有错,可在学写作十多年中都依此模式,长进有限,高三一学年就能让“丑小鸭”变为“白天鹅”?“见贤思齐式”更是想当然的一厢情愿。学生看了满分作文,就能依葫芦画瓢写出准满分作文?教师自己做得到吗?
  二、 换一种思路,制订备考方略
  首先,对高考作文要有一个准确定位。冷静地看,高考作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速成”,据估算,学生实际完成作文时间一般为40分钟左右,根本无法深思熟虑,必须快速反应,根据题目要求,调动优质库存,一挥而就,所以,应考前的案头工作要非常充分;二是“赚分”,作文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最大化升值,赢取高分。考生应充分研究作文评分要求,寻找一切有利因素,捕捉博取高分的一切可能性,努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高考需要的是有备而来,而不是临场激情。
  据此,我提供一些高考作文复习的设想。
  1. 注重写法定型。根据高考作文 “文体不限”的特点,练好“两体一技”,即会写记叙文、议论文,擅长一种成型写法。
  人的思维特性各不相同,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写人状物活灵活现,细腻传神;有的人则长于理性思辨,说理论证逻辑缜密、滴水不漏。不同思维类型的人就应用足“文体不限”的政策,各展其长。常见的写作技法指导如同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繁杂冗长,高考备战应化繁为简,精研一招半式,力求一招制胜。高考满分作文曲高和寡,并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实际,应弃华取实,学会剑走偏锋,力求一剑封喉。事实上,高考作文只能检测你某一种写法的水准,而你并不是每种文体都要擅长,更不是上考场后才思考选择何种文体写。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潜能,你平时就应当着重练熟练好最拿手的一种写法,并提高以善变应万变的能力,扬长避短,把刻意放大的、最出彩的一面呈现给阅卷教师。所谓拿手的写法,是指以规范文体为依托,具有一定的变式意味(如擅长让记叙文具有小小说的味道,议论文具有杂文的味道),故事的框架、说理的层次、段落、结构相对稳定,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并且通过平时的训练和考试反复运用直至得心应手。也就是说要让拿手的写法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就像关羽善使青龙偃月刀,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使丈八蛇矛的高手;乒乓国手也从不会因为对手的不同而考虑该用直拍还是横拍应战。如果说高考作文是你最终捧出的一道新鲜出炉的佳肴,那么平时就应烧至九成熟,高考考场上只是完成最后一道加工工序,从来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考场上现卖。所以说,成型的写法、成熟的技巧是临场不乱的保证,是高手制胜的法宝,也是最适合你的写作武器。当然,为预防万一(如作文要求中限定文体),会写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还是需要的,这是写作的“蹲马步”,但切忌在两种文体上平均用力。
  2. 注重素材定型。根据高考作文题开放性强的特点,应重点掌握一组素材甚至几组素材,追求素材的深广度。
  很多老师认为应尽可能地掌握大量素材,这样,考场上应对各种文题时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事实上,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浏览,而不是经常运用的素材就很难真正成为你的素材。这样的素材往往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一个粗糙的轮廓、一个飘忽的幻景,在紧张的考场上不太可能成为你踏实的依靠和灵感的支撑。更何况,在繁忙的高中学习尤其是高考复习中,在各门功课的沉重压力下,你根本没有博览群书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应精心选择一组核心素材,熟记成诵,在平时的练习中尝试运用,直至练到能以一组素材应对各种话题或文题。所谓核心素材,一般是对某一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品性、创作风貌以及精神价值的全面介绍和深度解读的一组材料,这类材料应当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耐人寻味。由于人物命运的曲折多变,人性的复杂错综,解读的多元差异,使得这样的材料本身就具备应对各种作文命题的可能。如果你懂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道理,你就应当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成为某一类素材的“研究专家”和“应用专家”,让素材真正成为你写作的基石和底气。
  当然,素材也有好差之分。好素材能决定文章品质,影响分数高下。有的同学以为所写人物应越出名越好,其实大谬不然。好素材应力避陈俗,令人耳目一新,应鲜活生动,有助启智励志。好素材应善于借助名人效应而非演绎名人公众熟悉的事迹,妙在似名非名之间。无“名”则毫不起眼,难抢眼球,过“名”则路人皆知,易落俗套。因此,写名人,宜写名人风光无限背后鲜为人知的轶事,宜写名人伟人寻常的一面——这难道不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大赚观众眼泪、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还宜写名人的子女、朋友、邻居等,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是一个民间环保人士,领导着一个民间组织,专干一些拾垃圾捡废纸的事情。梁先生用他自己的方式,为改变中国的生态状况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体现了信仰的高度。这样的素材既巧借名人光环,又新鲜、独特、感人,怎不令阅卷教师一见倾心?
  3. 注重评讲个人化。高考作文指导应减少集中评讲,注重评讲的个人化,注重一作多改,以学生一篇作文的成长带动应试水准的提高。
  集中讲评所总结的有效经验往往是共性标准,要么大而空,就像汗牛充栋的写作指导书所总结的,常常是正确的废话;要么是别人的成功做法却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对于下决心在写作中不断磨合自己拿手写法的学生而言,个人化的评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应建立全班学生的个人化写作档案,跟踪掌握学生的拿手写法成熟度和素材应用熟练度,指导其由搭建骨架渐至增添血肉,再到羽翼丰满,最终臻于形神兼备。应少布置新作文题,让学生多修改已有习作,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纠偏改错,总结反思,直至写成自己满意的作文为止。这样,经过千锤百炼,不但学生的技艺日进,而且烂熟于胸。试想,每个学生肚子里都能装有三五篇自己得意的文章,在高考考场上该是怎样的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而那些经过“包罗万象式”或“见贤思齐式”作文拉练的学生,在走向高考试场时,心中往往连一篇像样的作文都没有啊!
  总之,高三作文复习必须吃透评分标准,用足备考空间,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写作基础,准确定位,扬长避短,一人一策,精练多改,形成个人化的成型写法与核心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作文应试水平。只有浸淫其中,不断砥砺,品味甘苦,反思得失,才能悟得个中三味,也才能最终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对常见高考作文复习方法的反思与矫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