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17

  

一曲古代文明的赞歌

◇ 单金丽 栾德尚

  [教材解读]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和过程,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赞颂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了解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以及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 学习课文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进行运用训练,体会这些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读一读这组与金字塔相关的词语。
  出示词语:宏伟精巧智慧结晶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
  自由读,齐读。
  2. 请用上部分词语说一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交流并相机板书:宏伟精巧
  过渡: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的呢?古埃及人又是怎样建造金字塔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3. 出示探究专题:
  (1) 金字塔的宏伟;
  (2) 金字塔的精巧;
  (3) 金字塔的建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复习,运用文中的词语概括金字塔的主要特点,积累词汇、学以致用,从整体上初步感知金字塔的形象。既明确学习专题,又揭示学习方法)
  二、 自我感悟,小组探究
  1. 请同学们先自己研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学习。
  2. 出示学习提示:
  (1) 独立研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品析,并作批注;
  (2) 小组内探究、交流。
  3. 根据提示研读课文,讨论、探究有关专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只有让学生独立研读课文,评析语言文字,“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才能理解课文,把握金字塔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共同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既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又培养合作精神)
  三、 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一) 感受金字塔的宏伟
  1. 出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这座金字塔的宏伟?
  预设:A. 从 “摩天大厦”这个词可以看出金字塔特别高大。
  B. 从146米多、40层高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感受到金字塔特别的高大雄伟。
  ……
  2. 你知道40层高的摩天大厦究竟有多高吗?想一想我们学校周围的建筑物,按照大小比例画一画。朗读这句话,感受这座金字塔的宏伟。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有真切感受的?
  3. 是啊,为了把金字塔的高大、宏伟表现出来,作者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像这样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再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说明的妙处(板书:列数据作比较)。
  4. 出示: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需要60万个车皮。
  请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A:从“230万块、2.5吨、60万个车皮”这组数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建造金字塔需要的石料非常多,从侧面体现了金字塔的宏伟。
  B:地球的一周是40075千米,建造金字塔的石料可以绕地球一周,可以看出石头特别多,也可以看出金字塔的宏伟。
  C:我们通过计算,一座金字塔需要的石块是575万吨,用一列30节车厢的火车来运这些石块需要运2万趟,实在太惊人了。
  师:你们精辟的分析和准确的计算令我惊叹,能把你的惊叹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 出示: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师:读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A:“经常、10万人、整整30年”这几个词语说明工程需要的人很多,时间很长,可以看出工程的浩大,也可以看出金字塔的宏伟,金字塔是奴隶们血汗的结晶。
  B:从“烈日曝晒”这个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很恶劣。(师追问:那什么样的场景才叫“烈日曝晒”呢)
  C:就是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D:就是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的时候。
  E: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候修建金字塔三个月换一批人,一年就要有40万人参加劳动,30年就会有1200万人参加劳动,需要的人也太多了。从这样的数字也可以感受到工程的浩大、宏伟。
  师:如此宏伟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古埃及人民血泪的结晶。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文字,对数据分析、比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对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高大、宏伟,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劳动的艰辛。)
  (二) 体会金字塔的精巧
  1. 出示: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师:读这句话,你从中又能发现什么?
  预设:A:从“几千年过去了”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漫长,金字塔非常的古老(历史悠久)。
  B:从“锋利的刀片也插不进去”感受到金字塔的石块与石块之间一点缝隙也没有,金字塔很坚固。
  师:古埃及生产力水平低下,能使用的工具只有石块,他们就用石块和石块摩擦,要磨平一块重2.5吨的石块需要多长时间,花费多少精力啊!
  2. 指导朗读,体会金字塔的结构精巧,历史悠久。
  3. 我们一起研读了胡夫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为什么作者只向我们介绍胡夫金字塔呢?
  预设:因为胡夫金字塔最大,最有代表性。
  师:这种以胡夫金字塔为典型,介绍埃及金字塔的方法就叫举例子。
  (设计意图:努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对金字塔的形象更加清晰,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体会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这样写的作用。这样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逐步淡化说明方法的讲解,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 了解金字塔的建造
  1. 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读一读课文的4—6节,说一说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过程。
  2. 自主研读有关内容。
  3. 交流。
  预设:A: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是从两方面写的。第4小节写搬运石块;第5小节写砌金字塔的过程。
  B:从“勤劳而聪明……一条石路”可以看出古埃及人民很有智慧。
  C:从这一小节可以看出金字塔有很多层,古埃及人是一层一层砌上去的,作者也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
  D:第5小节中的“先……然后……然后……”等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
  师:同学们非常会读书,请同桌相互说一说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练习。
  4. 课件出示:据说人们先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 。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最后_______________ ,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填空后交流)
  5. 几千年过去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A:是猜想的。
  B:是听说的。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A:从“想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据说”等词句看出来的。
  B:“据说”说明这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而推测、想象出来的,“许多”一词就说明可能还有别的方法。
  师:这些词语看似模糊,但用词非常精准,作者在介绍金字塔的历史、规模、建造等情况时,用了“大约”“差不多”等表示概数的词,这不仅看出语言的准确与周密,而且表现出作者严谨的态度。
  师:课文最后一节告诉我们,金字塔不愧是埃及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光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要学习文本语言表达准确、简洁等语言特点。加强语言训练,引导品词析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品读、讨论、填空练习,努力把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不断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品词析句中既理解、积累文本的表达方法,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本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智慧。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了说明事物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这些说明方法,以《××自述》为题,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如校园的古树,学校的图书馆,家乡的河流、湖泊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的总结,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升华对古代埃及人民伟大智慧的情感,也通过习作练习,落实“学习课文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教学目标,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运用,在运用中获得说明文特点的个性化体验,从而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单金丽:江苏省滨海县五汛镇中心小学]
  [栾德尚: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曲古代文明的赞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