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42

[ 陈明祥 文选 ]   

让作文课堂靓起来

◇ 陈明祥

  多年以来,我一直尝试着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一些研究与探讨,以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实验效果明显,上学期教科室曾特地到相关班级进行了一次调研,在语数英音体美等诸多学科中,同学们毫无例外地选定作文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仅从同学们对作文教学那溢于言表的神情和渴求的眼神中,我和同事们分明感受到了巨大的收获——作文教学,师生快乐;学生写作,兴趣浓厚!这种快乐和兴趣必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形成这种激情飞扬、乐学向上的浓郁氛围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我能贴近儿童生活教写作,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显示出作文教学的灵动与魅力。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努力挖掘教学美的因素,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之美,将作文教学所特有的美感真正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其赏心悦目并与所学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在实践中,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1. 注重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倡导“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以儿童的语言写生活”;2. 凸显作文教学的灵动和创意,实现写作技巧的多样化;3. 重视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利用,巧妙运用信息资源“重现生活体验,开启思绪闸门,激发写作信心”。
  结合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我要求自己走进儿童生活,设计了“场景回放写精彩”“提供素材写特色”“童话入手写思想”“优化活动写童趣”等多层面、多角度充满情趣的训练方法,引导他们大胆畅想,激发他们乐于思考、勤于动笔,在不断品尝成功的同时,轻松突破写作瓶颈。明显的教学效果,热烈的教学场面,给了广大同行深刻的感悟和启示。许多老师在自己的论文、总结及博客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有位老教师写道:“儿童喜欢的是儿童食品,再精美的成人食品可能也吸引不了他们。而陈明祥校长提供的是儿童食品中的精品,孩子们怎能不喜欢!”教科室何主任还从“童话入手写幻想”等案例中得到启发,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布置孩子们回去编写童话故事,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三年过去了,每个学生都续写了几十篇童话。孩子们兴趣盎然、文采飞扬,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同龄学生。
  为了凸显作文教学的灵动与魅力,实现写作技巧的多样化,我注意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激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下水作文,激情扬趣”“趣味作文,我行我秀”“话题作文,亦研亦乐”“看图作文,撞出火花”“采访作文,实地练兵”等。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师的下水作如同美术教师的示范画、音乐教师的示范唱一样。教师要做指导者,首先要做实践者。教师的身体力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和启示;只有有了教师的实例示范,课堂才能活力不断、魅力四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断。卢梭则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要想让作文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的手段就不能单一。如果能让学生感觉新鲜、收获颇丰、每课有得、耳目一新,那么还有谁还会畏惧作文、远离作文呢?由此,我得到启发:既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学引导,循序渐进,如此才能让作文教学充满灵动和魅力,才能使所有学生每天都沐浴在成功与自信的阳光中。
  近期,我的一篇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刊载在《中国电化教育》上,围绕“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与利用”,我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其一,“利用信息资源重现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如在教学苏教版第11册教材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一习作时,我考虑到现在学生情感方面的缺失,决定采用电子课件激发学生情感。这节课的效果我始料未及,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同学们是在抽泣中度过的。带着疑惑,我又走进了其他几个班的课堂,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的效果给我的启示是:生活处处有作文。只要用心体会,用情感悟,生活就会色彩斑斓,习作内容也会变得鲜活而且富有个性。而这样的课堂,教育的意义可能大于教学本身,将会使学生们一生记忆。
  其二,“利用信息资源开启智慧闸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和知识少,对于抽象事物的认识与接受,还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而这期间,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素材,提供充足的写作源泉,辅之以有效的指导,必然会起到耳濡目染、拓宽视野、提升技巧的作用。
  苏教版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1,要求学生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进行描写。许多同学选择了旅游作为写作素材。为了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游览中的写作重点,表达游玩中的快乐和兴奋的心情,我特地准备了一段两年前带领本校小记者夏令营时游北京的录像。
  我借助精彩的画面,通过特写镜头,把小记者们的欢声笑语的音容、奔腾跳跃的动作都展示出来,启发同学们选角度,抓重点,捕捉人物瞬间表现,剖析人物心理活动,从写作的思路到写作的细节,都给同学们作了讲解与引导。这样,在教学中,就做到了信息资源的选用,加强了课外和课内、生活和教学的衔接,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视点和素材。
  其三,我还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时空跨越,提高学生的作文效率。网络的优势很多,最大优势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异地采访,节约资源,减时增效。
  苏教版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6,要求同学们通过信息搜集,请教父母,或者上门采访等方式,写一写家乡的名人。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那么,首先采访谁呢,怎么采访?思索中我突然想到了从北京到扬州报社参加活动的扬州籍著名青年童话作家金晓芙。几年前,金晓芙曾应邀来我校给同学们做讲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如能不失时机地请到这位孩子王,当然最好不过了,于是,我立即与报社“小记者金页”的主编取得了联系,要求通过网络连线集体采访她。二十分钟后,身处报社编辑部的金晓芙通过大屏幕与同学们见面了。多功能教室里,静静守候的同学们顿时喜出望外,群情振奋,纷纷争抢话筒,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而网络另一端的金晓芙逐一热情回答提问的同时,还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并且真诚地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成功的奥秘……这一次采访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与名人接触的感受,丰富了阅历,他们还对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同学们收获颇丰的同时,我也感同身受,感慨颇多:试想,离开了信息技术,会有如此欢快愉悦的学习场面吗?会有这般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的学习氛围吗?
  几年前,我应《扬州日报》“名家之言”栏目的邀请,连续发表作文指导文章。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发表有关习作方面的论文,去年就有多篇论文分别被省级期刊、核心期刊录用。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本校教学骨干为龙门出版社编撰了一套20万字的《龙门,新语文》阅读配套读本。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学生的需求,归纳编撰了18万字的《影响小学生的68个作文关键词》一书,从习作理念、概念、内容、能力、过程、目标、评价和素养8个方面,对习作的形成与方法、规律与技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同步链接了多位名家的指导策略,从理念与实践的高度,实现了专家、名师与学生的对话。近年来,我还被扬州大学特聘为教育硕士导师,经常为师范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讲座。2009年《江苏教育》第11期名校长研究栏目,还以“陈明祥—— 一‘明’惊人”为题,用4个版面篇幅解读了我的办学理念。对此,我个人的感悟是:作为一名老师,课堂是生长的土壤,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习作因学生而生动,教学因创新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花园小学]

让作文课堂靓起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