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方式越来越普及,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明白深刻的道理。小组合作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并有了合作交流的需要,才会有效、才会出成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应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对讨论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鼓励,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气氛中一起学习。此外,要激发学生内在的交流欲望,离不开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使合作交流十分有效。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收效不错。
一、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合作交流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的人,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设置问题的情境,利用“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与训练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学难点。利用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声情并茂的音画等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参与意识。在教学《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1) 哪吒怎么闹海的?(2) 哪吒为什么要闹海?(3) 哪吒最后胜利了吗?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学生读得兴致勃勃,也很快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
二、 联系生活情境,营造积极对话的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军神》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深入。据此,我提出问题:“神”指怎样的人?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让学生品读相关段落,并联系生活实际,请有过手术经历的学生说说自己开刀时心理过程、实际体验,然后进行交流、讨论,与刘伯承的表现进行对比。刘伯承手术前的镇定,手术中数医生所开的刀数,手术后的平静,使学生明白刘伯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军神”,从而对刘伯承油然而生敬佩之意。这一教学过程,师生始终处于和谐的互动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有意思,学生学得有兴趣。
三、 创设活动情境,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比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莫高窟。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考查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的我想说,我能演。学生也因此进一步了解莫高窟内的雕塑、壁画、藏金洞。这样的教学,使教师、学生、文本对话非常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想想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如果是你,会怎样处理这一口袋麦子?学生说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巧妙的处理方法。有一个同学竟然想到吸取三者的优点,这样来处理一口袋麦子:把一口袋麦子分成三份,一份像小猪那样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一份像小牛那样保存起来慢慢吃;一份学小猴种下地。多么聪明的想法!可见,活动使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合作交流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与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正确地认识同伴和自己,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合作交流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有趣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地成长。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