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当有人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时,我总是大声地说:“我想当老师。”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当年不经世事的我已怀着美好的梦想,带着无限的憧憬,走上了由信念和渴望筑成的三尺讲台。2000年我终于成为教师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在10年的工作中,我经历了兴奋、枯燥、享受三种不同的心理阶段。从业之初,我每天欣喜地徜徉在学生之间,对未来充满了期望。每天认真备课、辅导学生,目标也只有一个: 教学成绩一定要拿第一名!然而“醉后方知酒劲足,从教方知为师难”。那时的我心里只想着如何提高成绩,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而粗暴,致使有的学生谈师色变,我也是看到学生就“愁上心头”。“烦得很”“愁得慌”“忙着呢”是我当时生活的常态。就这样匆匆过了5年,随后买房子、结婚。当一切都安顿下来之后,当初那个莽撞青年已经成熟稳重了许多,“满脑子都是想法、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兴奋期早已离我而去。虽然每天依旧没完没了地备课、上课、改作业,但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参透了“中庸之道”。我每天机械地走进教室、走进办公室,再也不去思考工作的意义,再也不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起初还认为这样的生活挺惬意,因为从来不主动思考事情,所以每天的生活都很清静不烦心。但当我看到别人不断进步,取得成绩时,想想自己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顿感一种莫名的恐惧。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需求,都应该实现自我价值。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反思,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开始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在不知不觉中,我对工作的态度悄悄发生了改变。“没完没了”的工作变成了一种希望的寄托。每天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像小鸟一样在你身边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一口一个“老师”亲热地叫着你,那天真稚嫩的嗓音……使我的内心充满着无限的幸福。由此我每天都激情地工作着、享受着、快乐着。
这使我想起诗人臧克家说过的话:“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如清泉;一个用心灵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作为老师,我从内心感到特别温暖和幸福。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语句,认为写得特好:“有了伴随幸福的教育,才可能有伴随幸福的学习。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教育,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
我觉得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只要教师这个岗位适合你,你也适合它,就很幸福。教师每天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生活用品,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新鲜血液的小生命。他们会让你高兴,会让你生气,会让你笑,会让你哭……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也很充实。教师工作很辛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人不知要多多少。机关单位人“朝九晚五”,而学校教师“朝五晚九”。但是,想想教室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变得澄澈纯净,我便感到:原来,付出也是一种幸福!思想意识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即使再累一些,那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学生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老师就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