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第12册)一课时,我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这位学生将“挤压”错读成“挤”。待他读完后,我停顿,沉默片刻。突然一位学生连忙站起来说:“老师,他将‘挤压’读成了‘挤’。”
我笑了笑,顺水推舟问:“我看读成‘挤’也比较通顺与流畅,为何不改成‘挤’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一学生说:“我觉得‘挤压’好些,因为挤压更能说明孔隙的拥挤,让人似乎喘不过气来。”另一学生说:“我觉得不能改,因为挤压的程度要比挤深得多。”又一女生说:“老师,我认为‘挤’与‘压’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它们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这一女生的回答似乎有些模糊,有些抽象,但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那时,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必须让模糊的语言变得清晰起来。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女生精彩的回答,然后让她到前面演示一下“挤”与“压”的方向。顿时,所有的学生全明白了:“挤”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而“压”就不一样了,它是从上而下。
经过这一次铺垫,难点排除了 。我与学生再次回到原来的问题中——我看读成‘挤’也比较通顺与流畅,能不能改呢?
哇,一双双充满激情的小手都竖起来了!一学生说:“不能改,这‘挤压’正好与前文的‘感觉左右与上方的山石’相互照应,充分说明了‘挤’是左右,‘压’是来源于上方!”另一学生说:“不能改,一改就是一个病句,上方的山石不能‘挤过来’呀!”还有一学生说:“老师,这‘挤压’就是好,充分说明了空隙左右与上方的拥挤与窄小,让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叶老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咬文嚼字,通过品味“挤压”,我似乎闻到了语言文字的阵阵幽香,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思维与语言快乐的融合,更为他们的一双双“慧”眼而喝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