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58

[ 彭艳秋 文选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

◇ 彭艳秋

  一直以来,笔者推崇 “语文课堂是灵魂陶冶的艺术境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因为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魅力。师生在这样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体验,尽情享受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快乐。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创设情景,诱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情趣因此受到影响。课始,教师播放九寨沟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那“雪峰插云” “平湖飞瀑” “古木参天”等自然景观,对“高低错落的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自然景象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合,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这时的课堂上弥漫着诗意的气息,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创设氛围,引发学生探究。笔者认为,“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简单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和学。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如教学《东方之珠》一课,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香港繁荣景象的图片,在抒情的歌曲中,学生被眼前香港的繁华景象所吸引,沉浸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题,随即问学生:“东方之珠”中的“珠”什么意思?
  生:“‘珠’是珍贵的宝物。”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香港是‘东方之珠’?”
  生:“为什么要以‘东方之珠’为题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促使思维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向学生展示了色彩鲜明的图像,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创设环境,培养探究能力。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而需要的某种情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是以《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沙,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正是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教师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教师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教师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又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象此时此刻自己犹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相信此时学生的心中充盈着浓浓的诗情。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读懂相应的语言文字,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文本抽象的文字与儿童形象思维的对接。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朗读与作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4.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创设时机,培养自主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1)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地球地貌、资源等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了解人类如何肆意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4)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珍惜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用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保护地球资源的迫切性。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的数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破坏、毁坏地球资源后,人类将面对多么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以记忆为主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践后的思考
  1. 合理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多过滥地使用信息资源,否则信息资源会成为干扰因素。要防止出现广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资源的取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不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2. 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教学永远是主体,而不是计算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被整合的个体不能丧失其自身特性。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强调实践应姓“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如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增色,如配乐、配画朗读,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语文学科是一门由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学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本质,使学生从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通过情感的熏陶,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洗礼。
  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能创设迷人的诗意课堂。同时,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