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说,它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根据思维创造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与众不同、新颖而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思维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教授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心态准备将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课文没有任何兴趣,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方法,尽量把课上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导语激趣
一个精彩的电影序幕,能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一则意味深长的导语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堂课,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编写一段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设计这样一则导语:“刚刚欣赏过朱自清先生的《绿》,眼前还闪动着那看不尽猜不透充满活力的绿色,现在又要和这位老乡共同分享那足以引起我们水乡人骄傲的荷花之香了。这真是才品秋潭绿,又闻夏荷香,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将他那陶醉于月色荷香中的淡淡喜悦和那抹不去赶不走的淡淡哀愁融于对景色细腻而传神的描绘之中,创造了一种朦胧柔美的意境,这篇文章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美文,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似乎还在欣赏“那醉人的绿”,转眼又将要领略这令人心醉的荷塘月色美景了,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
2、板题明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眼”,根据文体及课文内容巧妙板题,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换色彩,加深理解。运用不同彩色的笔分别板书,突出重点。“改造我们的学习”,用红笔写出“改造”然后提问,能不能将“改造”改成其他词,效果怎样,为什么用“改造”好?引导学生对“改造、改变、改善”一组词进行比较,从近义词语义轻重角度来辨析,加以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观点及态度。
添加符号,明确主题。分析鲁迅《药》一文时,作如下的板书“药,?!”让学生产生困惑,组织阅读,引导学生从下面三个方面思考问题:什么是药?人血馒头是药吗?鲁迅先生为中国革命开了一副什么样的药?
3、绘图引思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小结《守财奴》一文时画了一幅图,先按照课文抢财、骗财、守财的结构顺序分别板书,接着用两个圆将它们连接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虚线连接的是结构,实线将“奴”圈起,意即人被财所困就成了金钱的奴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运用导语、板题等,撩拨学生追求思维目标的渴求心理,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鼓励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能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脑机器开动起来,使他们在运转的过程中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并且有所辨别。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创造性思维独创性、求异性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一定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设疑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一般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问题”激起他们的认识冲突,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在有疑处设疑。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段疑问,如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中心句、过渡句等。这种提问的好处在于:引导学生看书,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让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来接受知识。《拿来主义》不从“拿来主义”写起,偏用较长篇幅写了国民党奉行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到奉行媚外卖国的“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这种写法是否喧宾夺主?朱自清《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便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太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聪明了。”“聪明”本是褒义词,这里含贬义,是作者对未能理解父亲的爱而深深的自责。为什么用在这里呢?
在无疑处设疑。于漪说:“只有教到学生不知的地方,把浅的地方教深了,在‘无疑’之处生疑,使他们跟随老师参与求知过程,才能尝到其中的甘甜。”在学生阅读课文不会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牵动全局的疑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问题设在重点、难点上,可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为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埋下伏笔;设在学生容易出现思维偏差的地方上,可使学生激起探索的欲望。教学《石钟山记》,设下下面的疑问:“石钟山本来是一座山,却用‘石钟’命名,其中确有奥妙,南北朝北魏郦道元、唐朝李渤,各有不同的解释,对此宋朝的苏轼产生疑问,那么他是怎样解开这个谜的呢?”这个问题创造了一种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使学生的活动智力一步步达到老师期望的高度。《祝福》:“在祥林嫂死的晚上,为什么写似乎听到下雪的声音?”这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经质疑,学生对表现作者当时心情沉重、气氛沉闷的重要作用有所领悟。
2、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开发他们智力的最佳方式,它是一种复杂而又有意义的活动。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及时调整,对难度较大而偏深的问题,要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对一时解答不清的问题,不掩饰,调整角度,换位思考;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轻易下结论。讨论《包身工》中包身工有没有觉醒与反抗意识时,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理由及出处(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语句)。教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也是观众,共同参与,平等交流。
3、求异
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独特见解的思考力。语文教学课堂上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其通往真理的道路。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出现这种情况时,教者不能轻意下结论,要适时引导。有时存有差异也是讨论有意义的结果,只要学生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共同之处有清晰的认识就行了。从单纯追求答案的同一性和唯一性中转变过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形象时,让学生为别里科夫“画像”,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在争论中,鼓励同学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它是飞速性思维的本质,就必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引导大胆想象
创造性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能力。以往,我们为求教育的“高效”,总是“直奔真理”,把现成的结论一古脑地塞给学生,致使学生失去了生活基础,忽略了探索尝试,结果是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根据想象的特点,阅读分析课文时适当留有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小说单元教学中,我作了尝试。
1、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再现。抓住小说人物的心理进行想象,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个悲剧人物,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当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人物活动进入高潮,玛蒂尔德当时是怎么想的?有的说她高兴,溢情于表;有的说她凄苦,往时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有的说她气愤,说不出话来。
2、言行扩写
语言、行动是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手段。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合理想象,使之形象更丰富、更完美。《药》中狱卒阿义与夏瑜有一段对话,这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如阿义是怎么劝夏瑜的?目的是什么?夏瑜是怎么回答的?阿义离开牢狱时想了什么?等等,学生联系人物性格、身份、时代背景,进行想象,填补了人物活动的空间。《最后的常春藤叶》(江苏教材必修二)中的贝尔曼为挽救年青同事的生命,鼓励她顽强地活下去,夜里,他抱病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是文章精彩部分,但他是怎样画在墙上的,文章没有交待,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定能放大人物形象的意义,也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共鸣。
3、结尾续写
有些文章,特别是优秀作品,大多有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妙。抓住时机,给文章加个结尾,一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只说别里科夫死了,他究竟怎么死的,文章却没有交待,可以就他死的场面及神态展开合理想象。《项链》作者在写完了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后就戛然而止。如何处理这件事,特别是主人公玛蒂尔德以后生活的情况怎么样,这些都是迫切需要了解的,就佛来思节的“退”与“不退”,玛蒂尔德的“戴”与“不戴”展开想象,其结果有10种之多,有许多新观点连教者也未想过,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设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方向,它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实践证明,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人们专心投入某一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时,其创造力的发挥是难以预料的。
邰雨春,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