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当代散文作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力作。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让我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充满了童心和好奇心,山中的一草、一木、一叶、一鸟都成了作者的好朋友。他一一拜访,与好“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般的山林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些都是读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基本感受,可在教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一个学生所提的两个问题却引发了我对“个性化阅读”的思考。在上这篇课文的第一堂课时,一位女学生在自由朗读到第二遍时突然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生:老师!我觉得文章末尾有两处写得有问题。
师:哦!(我不由得一惊,觉得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农村学生很少有胆量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的)能说说是什么问题吗?
生:课文第六小节“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个人,花不会笑我……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这句中“采一朵小花”的行为不对,是损害大自然的行为。
还有第七节“忽然下起雷阵雨,……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打雷时跑到树下是不对的,那样不安全,容易被雷电击中。
同学们听了这位女同学的问话不由得放下书本,对问话者投去惊异的目光。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大多是某个字读不准,某个词的意思不理解之类的小问题,顶多就是某个句子不理解的“大问题”,很少有人会对课文上的“经典内容”质疑。显然,这位女同学的问题出乎其他人的意料,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同学们有的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有的开始为此而小声争论起来,大有“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之势。听了这个问题,我一时也难以作出回答,况且大家仅仅读了两遍课文,仓促间作出解释是不负责任的,同学们也难以接受。既然学生对这个问题反响激烈,那何不待大家读熟文章以后再交给学生讨论呢?以下是第二节课时学生们的分析。
师:昨天语文课上有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大家对此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一节课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这位同学说得对,“我”采花确实损害了大自然的美,学校的花坛里的警示牌上就写有“爱我,就别摘我”的标语。
生2:“我”摘花戴在头上是因为花儿开得太漂亮了,太惹人喜爱了,戴花是因为爱她。
生3:既然爱花,为什么还摘她呢?只能说“我”不是真的爱。
生4:“我”摘花确实在毁坏自然,而且,为了自己的美去损害其他的东西,这是在损人利己。
生5:我觉得文中的摘花行为并不是“我”为了自己而故意做的,是因为“我”太喜欢大自然的美丽,想要亲近它,想要变得和花一样美丽。
……
生1:“我”不懂科学,所以才会在下雷阵雨时跑到大树下避雨。
生2:文中写的好像是秋天的景色,秋天是没有大的雷阵雨的,作者写得不符合实际情况。
生3:秋天有时也会打雷的,我就听过;再说是“忽然下起雷阵雨”,情况紧急,谁会考虑到安全不安全呢?你遇到大雨时会想那么多,想好后再找地方躲雨吗?
(这位学生很显然不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他的回答引来大家一阵笑声)
生4:我觉得那位同学的看法不对,这棵老柏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是对“我”的恩赐,“我”感激大自然也感激这老柏树。“我”在老柏树下避雨,是因为老柏树是那样的慈祥,使人想亲近它……
生5:因为老柏树长得枝繁叶茂,树冠大,很适合避雨。
……
同学们仍在面红耳赤地争论着,在一旁聆听争论的我虽然不忍心打断他们,但又不得不暂时打断一下。因为有的分析已经离开课文太远,有的已经偏离了方向,有的过于自由化了。
师:同学们已经对这位女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这么多看法,现在我提一些问题:你们爱花吗?
生:(大多数是女生)爱!
师:那你们戴花吗?
生:(仍然是多数女生)戴!
师:那你们是爱花呢还是害花呢?
生:(一时语塞)……
刚才还说得头头是道的同学一时之间似乎自相矛盾起来,见此情景,我又接着问道:
“我”到山林中访友,访问了哪些朋友啊?
生:(刚才闷声不语的学生们一时热闹起来,齐声回答。)古桥、白云、山泉、云雀、露珠、石头、老柏树、小花、瀑布……
师:“我”和它们的关系怎样?“我”对它们的感情怎样?
生1:“我”和它们很友好,称白云为大嫂,称山泉为姐姐,称云雀为弟弟,称蚂蚁为小弟弟……
生2:“我‘很爱它们’,想象着自己变成了山林中的一棵树”;“我”还“拾一片落叶,细数……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生3:我知道了,其实“我”是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我”对大自然倾诉心声,对大自然的种种亲近行为是“我”对大自然情感的一种流露。
……
师:大家说得很好,理解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我”把大自然当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的知音。“我”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它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在交谈,在山林中,“我”与大自然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这些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的行为了,“我”在雷阵雨来临时欣然扑入慈祥的老柏树的怀抱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同学们在阅读时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还要紧扣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的争论已经结束,我似乎也已引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但回顾一下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和他们的争论,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成“岭”成“峰”,各有特点,这大概就是个性化阅读吧。可是再反思一下学生们争论的内容,“个性”虽然有了,但是有的似乎已经离“文”千里了。如此任由“个性化”下去,可能最终会给作者扣上一顶“破坏自然,是个科盲”的帽子。如果这是一篇科学性文本的话,那么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和争论也还算读得深入。但是,这是一篇文学性文本,是抒情性的散文,作者在选材和表达上的这些所谓“问题”被提出来也就显得太“个性”了。为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必须基于文本、尊重文本,切不可游离于文本边缘任意生成“问题”。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方式已经渐成时髦。尤其是“个性化阅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而备受众人推崇。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点冷思考。
思考之一,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职能等)的综合体。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阅读”是指在一定文本情境中学生个体借鉴已有知识和能力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但是,在个性化阅读时既要关注其“独特体验”,也要关注其共同性体验。
思考之二,个性化阅读必须基于文本、尊重文本。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少师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弃文本于不顾而故意去表现这种“独特”。随之便衍生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断章取义、或游离于文本主题。诸如“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儿子”(《背影》)“愚公挖山是在破坏环境,要批判”(《愚公移山》)“欧阳修与老百姓同游琅琊山是不务正业,不是个好官”(《醉翁亭记》)等“个性化”理解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在游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中任意生成的。
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知识的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就会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的“根”和“本”。虽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于勒,但是,于勒就是于勒,不能“个性”成闰土。个性阅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
思考之三,个性化阅读为什么要尊重文本?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来构筑形象、表现生活和人的思想情感的。离开了文本,学生的语言学习、人文熏陶就失去了根源。
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新课标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学科要体现工具性,就必须基于文本,从语感、语言使用等角度去品味字、词、句、章,学习作者构思、语法修辞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规范、法则。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性,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感染,就必须尊重文本。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个性化阅读”当然也不例外,必须尊重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