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87

[ 何 娟 文选 ]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 何 娟

  一、 常态课的现状分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目前,很多教师“常态课”中出现低效、无效现象,教师教得很苦也很累,但教学整体质量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学习和品德的“双差生”,原因是什么呢?
  1. 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没有领会教材的意图。例如五年级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教材的意图是创设一种氛围,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环保上,写环保建议上,然后让学生读建议,这就违背了教材意图。
  2. 教师组织教学缺少技巧,没有足够的凝聚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就像是放风筝的人,风筝飞得高不高,跌不跌,关键在放风筝的人能不能有效地控制。有的老师上课过于严肃,有的老师上课模式单一,何来效益?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上课时聚精会神,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才会产生效益,教师没有组织教学的技巧,没有凝聚力怎行?
  3. 教师指导不及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现在教师都懂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和教师必要的指导并不矛盾。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有的教师不指出;学生写字不规范,有的教师也不指导,总怕“伤害”学生。此外还有教师教学缺少趣味性,学生没有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师对后进生缺少关注、没有分层教学等。
  二、 解决问题的几个办法
  1. 精心预设。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教学,不是新课改所追求的。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难度都要仔细斟酌。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俗话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把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通览一遍,知道本学期学生要学习什么知识,每一单元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有哪些学习经验,有哪些困难,教材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课前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课的教材,把握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要时要考虑学生应该把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再者,教案要真正从“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两方面设计,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干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具和学具,需要学生操作的都要想方设法做好准备,连不起眼的小黑板也可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行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了。
  2. 换位反思。反思是教师资本的积淀,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催化剂。反思什么?可以是实际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可以是学生探究情况与理想状况的差异,可以是自己教学的得失,可以是教学的再创造等等。我想,如果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必定大大提高,也一定能改变教学质量差的局面。其次是多换位思考,优化教学过程。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我不感兴趣的报告时,我的思绪一定会飞出教室,思维会远离讲课的主题,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教师批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你又在开小差了”“上课要积极发言”等等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学生欢不欢迎。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观察、不停地反问自己: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口味吗?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吗?学生的反应怎样?这样的讨论有效吗?我关注全体学生吗?哪些学生还没提问过?我关注学生的情感了吗?我的讲解到位吗?学生是否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根据现状及时进行调控,使之更加优化。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
  3. 精心组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教学的密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其二,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新知识新思维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空空荡荡,没有足够的知识思维密度,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教学密度就必须设法延长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实验、讨论、表扬等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使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时感到理解、表达、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浪费。其四,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不能精打细算,忽松忽紧,非重点教学时间过长,重点因无时间而匆匆带过,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五是要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把预复习、口头朗读复述、实践活动、资料搜索等融入其中,笔头作业要避免机械重复,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4. 师生和谐。学生的学科情结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好恶,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科情感。最重要的,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用情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身为教师,一定要建立师生情感,随时随地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的、公正无私甚至让学生崇拜的形象,用老师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引导、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关心呵护每一名学生,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对你的喜欢,他们会把对你的情感转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