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74

  

开掘教材内涵之浅见

◇ 吴 霞

  在课程教学的语境下,开掘教材深层内涵就是对文本言语的开掘,是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选择恰当的“价值点”,进行“价值定位”,拨开言语内容的迷障,让学生见识言语形式的真面目,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开掘教材深层内涵指向言语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 把握着力点
  1. 奔重点段。教材中许多课文,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长文如何短教,把着力点放在重点段落上来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课文第7~12自然段内容尽量淡化,把着力点放在“体验荒岛历险,感悟人物形象”上,尤其是要扣住第8自然段展开教学,可抓其中的词眼“聪明机智”“坚毅顽强”,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真切地体验鲁滨逊的荒岛历险过程,形象地感悟他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2. 咀嚼词句。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句子,表面上看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再微小不过,但它们往往隐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挖掘作者个性语言中的丰富信息,加以充分的想象,体会作者不愿直陈或故意深藏的意思。例《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老师抓住“年复一年”,让它从文章中走下来,走进母亲的生活里,再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母亲“年复一年”做什么?看到母亲这样年复一年,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夏日炎炎,挥汗如雨,为了生活,母亲怎样?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为了生活,母亲怎样?引领学生一遍遍读“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年复一年”在这里不仅有“情感厚度”,还有“时间长度”,更有“感悟深度”。
  二、 解决疑难点
  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的阅历等诸多原因,教材中某些语句,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一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文,深入到文字背后,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去窥见其思想意蕴及表现方法,并进行有效链接,或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是时代背景等。二要遵循学生思维跃升的阶段性,并且要以形象促思维。如《桂花雨》中文末,母亲的话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在理解课文、感悟桂花给我和家乡人带来欢乐的基础上,进行下列环节的教学:(1)逐步引导,读懂其境。母亲说哪儿的桂花最香?为什么这么认为?她仅仅是在留恋桂花吗?(2)句式练说,感悟真情。母亲也会说,“外地的 再,还是比不上家乡的。”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怀念。(3)仅仅是母亲有这样的情感吗?作者呢?通过以上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与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留恋。
  三、 填补空白点
  文学作品的语言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空白,诱发学生去想象、补充。例《虎门销烟》品读“硝烟前”、感悟“壮大”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自由读第2段,结合有关语句,谈了自己看到的和产生的最大感受并朗读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虎门销烟”的资料,创设说话情境。虽然都是看,但不同的人的心情和想法是不一样的,有高兴的,也有难过的,还有害怕的,老百姓会怎样想?官员、商人会怎样想?通过大胆的质疑、对文本空白处的填补、交流相关的课外资料,学生产生了相关的体验,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情景。这样把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去观察,不只是停留在人多的热闹上,而是关注了人物的内心,从而深切体会到销烟行为的伟大和林则徐的勇敢。
  四、 借助支撑点
  1. 巧用插图,释疑解惑。课文插图是为配合文字理解而添加的图片,许多插图新颖独特、富有童趣,不仅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形象性,对解读教材内涵也要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疑难困惑,有时课文插图能助一臂之力,帮我们答疑解难。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在亡国之时离开祖国,寻求发展之路,对这点学生特别不能接受,甚至说肖邦这是有意逃避困难。我便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中的肖邦在做什么?文中哪一段描写了图中的情景?学生读后,我再引导思考,肖邦为什么忘我地工作?他的音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读完三、四自然段后,学生感慨地说:“肖邦的斗争武器就是钢琴,就是音乐!他才是真正的爱国音乐家!”这样巧借插图,变疑点为焦点,发动学生去讨论、探究,能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深一层。
  2. 紧扣课后练习,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独具匠心将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二是注重学生对语言及表达形式的感悟、积累、运用;三是注重课内外结合及读写结合,从阅读文章拓展开去。思考练习题的内容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思考练习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解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少年王冕》一课的思考与练习中第4题是这样提的: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校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谈谈你的看法。教学时,我抓住“闷得慌”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一辨“闷得慌”之假,不是不想在学校里读书(抓住王冕爱读书的语句来体会),只是为了体谅母亲的艰辛,可以贴补些家用才这么说。二辨“闷得慌”之真,教师用分号把“闷得慌”和“快活些”分成前后半句,引导学生体会“闷得慌”可能因为学堂里那些书王冕早就读烂了,也可能因为看到母亲那么劳累做针线活来供自己上学,心里不好受,从而对王冕勤奋刻苦、懂事的形象了然于胸。
  五、 延伸知识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延伸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载体,一方面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逐步养成灵活思维、举一反三的习惯。《山谷中的谜底》结尾可这样设计教学:听了两位旅行者受到的启发,我们懂得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由此,你们联想到了哪些事例?充分引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交流个人所得所想:《卧薪尝胆》中勾践喂马是为了最终打败吴王;体育课上立定跳远,双腿弯曲是为了跳得更远……以此领悟课文内涵——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想象、表达及善于联系旧知的能力。
  开掘教材是对知识的敬重,是对文章作者的体察,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完美的追求!开掘教材深层内涵,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平台。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对教材进行艰苦的阅读,不懈的开掘,以对文本生命化的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达到叶老指出的阅读的理想境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东升小学]

开掘教材内涵之浅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