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1期 ID: 402174

[ 邰雨春 文选 ]   

让语文闪耀人生光芒

◇ 邰雨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对“阅读与鉴赏”的内容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在进行人生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有社会生活这个更大的“课堂”。于漪老师认为,“只有将课堂、学校、社会等多种语文学习的环境综合利用,在大语文教育中坚持文道统一,这样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真正欢迎的”。
  在亲近语文中接触社会
   语文是人生的载体与升华,作为一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高中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即将走上社会,面临人生重大抉择。因此,无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吸取鲜活的人生营养,促使他们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不愧对自己、不愧对父母、不愧对人民、不愧对国家的人。
   亲近语文,了解社会。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唤醒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语文则是观察社会的窗口,能指引人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由于社会的浮躁和课堂教学的刻板,使得不少人选择离开语文,一部分高中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恶之情。怎样让语文鲜活起来,使之与社会接轨呢?从实践中,我得到这样两点体会。一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接触现实。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情况。社会实践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加深了他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是个大舞台,从而明确了青年学生成才之路的方向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二是把社会引进课堂,让学生直面现实。结合文本阅读、作文训练,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如讲阿Q精神胜利法,分析今天国人的种种表现,让学生说说当今人们普遍的社会心态;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剖析保守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列举生活中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环境遭受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解读语文,感知社会。语文就是学语、习文与感悟人生之道的三者合一。语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的归结。然而,现代生活中大多青少年因被禁锢在学习牢笼里,不能打理自己,失去了自我实践的机会,他们不能将语文应用于生活,更不必说应用于社会了。一个学生在笔记中这样写道:“前一段时间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学生自杀事件,难道不与语文有关吗?正是因为现实残酷,导致了一些人憎恶社会,甚至报复社会,又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了解社会竞争残酷的现实,不知道美好的生活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道理,而一个经过语文熏陶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的。”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为社会,要想生活充实、快乐,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离不开母语的熏陶,而语文就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细说语文,正视社会。语文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的影子,任何事理都可用语文去参悟。如果一个人对语文感悟深了,就能正视社会,适应社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父母离异的孩子大多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多表现为沉默、孤僻、离群,有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怎样让这些孩子走出人生的阴影呢?结合教学,有意识的渗透离婚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既成的事实。一位女生在《入与出》一文的结尾中这样写道:“我忽然释怀了,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即使他们分手了又有什么关系?爱情没了,但亲情还在。童年永远的留在了过去,但至少我的回忆是美好的。我要笑着祝福他们,愿他们都能健康幸福。”读完全文,让人感慨万千,激起了对一个在求学、父母离异双重压力下能坦然面对的高三学生的理解与敬佩之情。面对父母离异,她没有责怪无情的将善良的母亲抛弃的父亲,也没有诅咒夺去父亲的女人。那么是什么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此的变化?这源泉便是语文,正如作者所说:“我对父亲的宽容是从学习的积累中得到启发的。平时的语文课堂使我认识了社会冷暖无常和金钱主宰一切的人世间情感莫测的残酷现实,尽管未曾想到灾难会如此快的降临到自己头上,但一旦发生,也只有勇敢面对了,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独立而行。”
   语文与社会,表面看似无紧密联系,实则蕴含很大的学问,它能净化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学好语文才能进入社会,学实语文才能适应社会,学活语文才能融入社会。
  在走进语文中认识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的课程在设计时,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教者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
   自觉观察,感受生活。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以便将来更好生活的良好形式,是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认识到生活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人生价值可得到体现。下面是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更深地认识。甲:一群容不下邻居的村民。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浪子想要回头,可当他们回头时,却发现岸上已有一堵墙,不知从什么地方上岸。人非圣贤,谁不犯错,知错就改,人心所望,可是,对于犯了错误甚至是犯了罪的人,人们往往不予接纳。邻居家的儿子因偷窃接受改造,回家后本想重新做人,可蒙受村民的猜疑,遭受了心灵上的二次伤害,最终远离家乡。乙: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假期同学相聚,互相倾诉,显得格外亲密,可是由于经受不住诱惑,一个初中的女同学走上社会后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而心甘情愿地坠入小工头的怀抱,过上了悠哉游哉的日子。这个同学的如此变化,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让语文闪耀人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