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课文虽然结构相似,文字简单,但极富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①复习巩固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初步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区别,认识提示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表演。
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赏词读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③掌握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情景创设、朗读体验,初步感知陈述句的特点,认识提示语的结构与作用。
2.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领悟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猴子、乌鸦、喜鹊、杜鹃等角色头饰。
[学情分析]
1.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文中生字的音、形、义,对故事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2. 学生对童话故事类的课文非常喜欢,尤其是对分角色表演的学习活动兴趣浓厚。
[教学过程]
一、 字词复习,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读题。
2. 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第一组:着急结果改种(提示读准多音字)
第二组:哇哇喳喳咕咕
*朗读词语
*选择填空:喜鹊“”叫
乌鸦“”叫
杜鹃“”叫
*讨论:为什么三个词语要加上引号?
第三组: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点明这是“农谚”)
3. 出示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
猴子先种了一棵( ),然后拔掉(),改种();接着拔掉(),改种();最后又拔掉(),改种()。
(设计意图:字词复习是语文课第二课时导入时常用的方法,但如果仅仅出示一些生字新词,停留在读一读这一层面,复习就显得太单薄,实效性不强。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一组目标清晰、训练富有层次的复习内容,多音字、象声词、农谚既是课文中的知识点,也是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着重点。尤其是第二组复习更是设计了“读—选—论”三个环节,三位一体,综合要求,做到了知识、思维、能力的统一。第三个填空练习覆盖了“连接词”和“概括性”两项练习,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课文阅读)
二、 抓住起因,初步感知
1. 过渡:猴子是怎么种梨树的呢?(出示第一段,指名朗读)
2. 讨论: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抓住“天天、等着”等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猴子的勤劳、贪吃、性急)
3. 齐读。
三、 细读过程,了解原因
1. 整体把握,抓住重点句子:
①自读2—8段,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猴子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呢?
②交流讨论,相机指导学生画出三只鸟儿说的话,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本文的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是相同的,这也是童话常见的形式,对于这样简单而又反复出现的情节如何进行教学呢?这里没有采用常见的“先看第一次”的套路,而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2. 精读巧议,理解“乌鸦”的话:
①出示: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练习朗读带有问号的句子。(各自练读、指名朗读)
②讲解“农谚”的含义,讨论:“梨五杏四”这句农谚让你知道了什么?哪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长?(抓住“才能”体会)
③乌鸦觉得猴子有耐心吗?(反复朗读反问句“你有这个耐心吗”,体会句子的含义)
④出示提示语:
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
讨论:在乌鸦说的话前面这一段叫什么?从提示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提示语能让我们对乌鸦说话时的声音、样子了解得更清楚、具体)
⑤出示: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还不如( )”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猴子的内心活动,补充说话)
⑥同桌分角色练读2、3自然段段,指名小组戴头饰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初步感知与提示语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读议结合,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特点;以“从提示语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么一个巧妙的问题,加上一个优美的小结,轻而易举就把“提示语”的形式和内容搞定了)
3. 读说结合,体会“喜鹊”“杜鹃”的话:
①出示两个反问句:
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种桃树再短也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②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意思。
③讨论:你现在知道猴子为什么改种果树了吗?
口头完成填空:
听了()说的农谚( ),猴子知道( )结果的时间比()结果的时间长,于是就()。
④过渡:可是樱桃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那是因为有一句谚语说——(集体回答)
猴子知道这一点吗?哪里看出来的?(朗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反问句教学”,淡淡的两笔其实是学生学习“杏四桃三”“桃三樱二”两个意义段落的过程,避免了重复,省时高效。围绕“你现在知道猴子为什么改种果树了吗”这一问题的说话练习,是对内容的又一次回顾,是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有内涵丰富、多元训练之效)
四、 小结拓展,体会道理
1. 讨论:为了早点吃到果子,猴子是那么勤劳,可为什么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种成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没耐心、没主见、急于求成是猴子最后一无所获的原因)
2. 出示说话练习:
此时,猴子看着光秃秃的果树,( )地说:()
3. 小结
(设计意图:小结时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具有辩证思想,即获得成功除了勤劳还要具备其他品质。最后的开放性说话训练,一举多得:让学生在回答中复习了课文内容,灵活运用了文本的语言,练习了提示语的使用,而且联系到生活、做事、做人,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效地进行了思维品质的拓展,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有认知方式、处事态度和情感表达)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和小伙伴一起表演这个童话故事。
2. 写话:当猴子看着光秃秃的果树,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猴子种果树
没耐心
等不及没主见
急于求成
什么树也没种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翰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