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学问要从疑难中求得,疑难越多,求学的进步越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设疑提高课堂效力呢?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激发设疑兴趣,抓住设疑时机,瞄准设疑位置。
【关键词】阅读 设疑 策略 兴趣 时机 位置
一、激发设疑兴趣
1.情趣起兴。(1)找准动情点。开讲是一种艺术,它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一开课,让学生站着齐背一两首古诗,三五条佳句,一两段警言,舒活一下气血,振奋一下精神,如同注入兴奋剂。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一段或热情洋溢、或令人思考的导语,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课文。(2)拨到动情处。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源,结合教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创造情感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笔者喜欢每天看新闻,在学生思维处于低谷或精力不集中时,即刻发布一两条,既可让学生耳目一新、轻松一刻,又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2.设疑助兴。(1)抓住细节问。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文中能反映林冲性格的细节设疑。林冲要去沽酒,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说明了什么?“林冲进了山神庙,用石头靠住门”的描写对下文的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林冲总是刀枪武器不离身边,这又说明了什么?组织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思考之中。通过几个细节问题的讨论,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一清二楚了。(2)击中要害问。教学《项链》,在矛盾冲突最尖锐、最能激起学生思维波澜的“还项链”的部分,设下“假如佛来思节夫人将真项链退还给玛蒂尔德,她将如何处理这挂项链?以后的生活会怎样”的疑问。这一问如同一把盐放入滚烫的油锅里一样炸开来。学生兴奋了,各抒己见,他们在碰撞中,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3)变换方式问。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变换方式问,让学生在比较中激起思考欲望,提高思维的辨析能力。《阿Q正传》:“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为什么不用“打”而用“给”呢?
3.悬念激兴。(1)“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学《药》,分析文章时,就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下悬念:“你能说出夏瑜、华老栓等名称的含义吗?”学生似乎有一种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感觉,有的沉默不言,作百思不得其解状;有的窃窃私语,不敢大声发言;有的交头接耳,在姓上做文章,推敲华、夏二字。领悟“华”、“夏”即“华夏”,泛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即中华民族的悲剧。(2)“山重水复疑无路”。教学白居易《琵琶行》,就文中三次描写琵琶弹奏,第二次写得详,设下悬念,从诗人、客人、琵琶女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沉思。琵琶女自知个人的悲惨遭遇和寂寞忧愁之感,但她对诗人和客人的心情并不了解,所以这一次弹奏,琵琶女要委婉地抒情,近乎隐而不发,含而不露,听众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咀嚼玩味,方可深知其意。因此,要细致地描绘。再者,因为诗人为了寻求音乐以助饮酒送客之兴,琵琶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这点着想,弹奏时间长一些,以使主客慢慢饮酒,细细叙情。(3)“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唤醒学生作文写真意识,设疑:为什么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记叙的也只是身边的琐事,抒发的是个人的欣喜哀伤之情,却能流传至今,并且仍然有它感人的力量呢?学生无法回答,只好重新读书,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二、抓住设疑时机
1.课始。(1)以谐趣吸引学生。“谁将父亲的背影永远印刻在你的记忆深处?谁把春的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谁使秦淮河里的桨声激荡着优美的旋律?谁让水城威尼斯跃动着异国的情调?他,就是朱自清。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吸引了千百万读者,《绿》,美得勾人魂魄,《春》,美得让人心醉,《荷塘月色》美在哪里呢?”这是教学《荷塘月色》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了。(2)以悬念吸引学生。一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抓住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设下下面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牵牛花是秋的使者,在各种色彩的牵牛花中,为什么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最佳,淡红者最下呢?这与一般人的情理相符吗?教学《孔雀东南飞》提出“焦母为何要儿子休妻而不直接自己赶走兰芝”这个问题,(不立即要求学生回答)让学生产生困惑,并时时注意问题的解答。(3)以探索吸引学生。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场戏,那么课的开头就是这场戏的“序幕”,老师是“编导”,他拉开的“序幕”要引人入胜,别有“洞天”。教学《守财奴》,用下面的一段话导入:“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大师们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由于形象典型性的巨大影响,他们早已超出国界,引起了各国读者的共同兴趣,其中有四大形象,读书人都知道,本文就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他是谁呢?他和另外几个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他们的举动符合正常人的心态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使思维纳入学习文章内容的轨道。
2.课中。(1)用问题引入思考。学生通过课始老师的设疑,已经有了学习兴趣,轻松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此时教者要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适时设疑,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学《孔雀东南飞》,讨论“焦母为何要儿子休妻”这个问题时,相继提出了下面几个小问题:婆媳关系紧张不紧张?兰芝对婆婆有没有孝心?夫妻分居两地,感情有没有破裂?兰芝有没有不轨行为?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及内心情感的变化。(2)用讨论加深理解。组织课堂讨论,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开发智力的最佳方式。语文课堂上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其通往真理的道路。讨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学生共同探究,来解决那些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问题。每次讨论不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答案,讨论、争论本身也是目的。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别里科夫形象时,让学生为别里科夫“画像”,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提取真理的勇气了。(3)用想象提高能力。根据想象的特点,阅读分析课文时适当留有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小说单元教学中,笔者作了尝试。其一,心理描写。抓住小说人物的心理进行想象,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个悲剧人物,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当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时,人物活动进入高潮,玛蒂尔德当时是怎么想的?有的说她高兴,溢情于表;有的说她凄苦,往时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有的说她气愤,说不出话来。其二,言行扩写。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合理想象,使之形象更丰富、更完美。《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为挽救年轻同事的生命,鼓励她顽强地活下去,夜里,他抱病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树叶,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他是怎样把树叶画在墙上的,文章没有交待,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定能放大人物形象的意义,也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共鸣。其三,结尾续写。有些文章,特别是优秀作品,大多有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妙,抓住时机,给文章加个结尾,一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只说别里科夫死了,他究竟怎么死的,文章却没有交待,可就他死的场面及神态展开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