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课堂公平是教育公平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现象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透视,揭示原因,探索解决的若干对策。
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现象
1. 教学目标设定不公平。在应试教育及升学压力下,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瞄准的是高考指挥棒,在编写教案时只依据教材、教参,往往不考虑学情。这样落实到课堂上必然会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当某个学生刚好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时,便赶紧结束此类问题的讨论,而不顾及另一部分学生一双双渴求解决问题的眼睛。
2. 教师的“心理期待”不公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充满“心理期待”,教师语言、目光、表情传递给他们是有希望、能进步的信息,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给予的是无希望的“心理暗示”。由此形成部分学生优势心态、部分学生自卑心态。
3. 师生互动交流不公平。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师生交往中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或表现积极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往往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肯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基本处在“观众”位置。互动交流不公平,必然产生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4. 课堂评价标准不公平。一些老师对学生背诵、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表现,不结合学生个人发展情况,而用统一标尺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强的学生得到表扬,而较差的学生常常受到批评。实际上,学力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只要他有所得,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 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造成上述课堂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
1. 相关的教育法规未能深入贯彻。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要求。但是一些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对这些教育法规缺少学习、研究和落实,这是课堂教学不公平根源之一。
2. 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不足。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未能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对学生应享有哪些教育权利了解不多,有时剥夺了学生应有的课堂权利却不知道。
另一方面,“优胜劣汰”的观念影响着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和鼓励“优生”,而漠视、排斥“后进生”。还有“精英教育”“选拔教育”的影响。但公平教育要求给每个学生创造“教育成功”的机会,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 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改革已接近10年,但由于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仍十分严重。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层层下达指标、人人分配任务。虽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五严”规定,严禁下达指标任务,但学校出于生存考虑,内部仍要以完成指标任务来考量教师。因此,教师必然对高考有望的学生加大培养力度,对考本科无望的学生只能“蜻蜓点水”,甚至“听之任之”。
三、 实现语文课堂教育公平的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面对禀性各异、学力不同的学生,要推进语文课堂教育公平,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确立正确理念,践行教育公平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育公平,就是要求教师确立教育公平理念,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平等地、人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受到同样的教育,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宏观层面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 改变心理偏见,创设教育公平的“心理场”。要建立公平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课堂,对全体学生都给予良好的教育期待。对学习差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要消除优生“我最棒”、后进生“我最差”的思想。教师要通过教学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只要自身努力,人人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3. 优化教学策略,力求教学过程公平。 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公平有效,就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灵活实施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课堂教学适合自己。为此,一是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设定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实现课堂公平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习题的设置、学习参与的达成度、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都要有针对性、适切性、可操作性。
4. 改革教学评价,实现个体的价值公平。教师的教学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公平。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育公平,就是要求确立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实现个体的价值公平。课堂教学中必须依据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关注优秀学生的发展,更关注弱势学生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避免误把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学生评价为不守纪律的学生,也不要把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却不适应考试的学生当作差学生。要尽可能对评价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处理,这同样也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的公平,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般的栖息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